互聯網至今二十年,始終被人們當成科技,追逐談資的人們滿足于這種日新月異,無聊的聽眾們當然更享受。
然而,真正的文人們是不屑的。他們知道:今天和明天的新鮮事務,到了后天,一定會被大家唾棄。文人關注的,始終是連續的命運和最終的結果。當然,科技也沒有給文人太多的發言權。如今的文人,似乎只能談談國學之類來彰顯自身的造詣。好在《互聯網黑洞》是還用了國學來推演互聯網的未來,這就有了無窮的妙味。
一旦互聯網成為人文的,那就不再日新月異,就一定會有永恒的東西沉淀下來、引申開來,這是文人的最愛,也是文人的專項。于是,全社會的讀書人對互聯網有了發言權。本書作者把這種發言權從工程師手中奪了下來,還給了真正在書齋里做學問的人。
從此,互聯網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才有了可能。這是《互聯網黑洞》的功德和價值。
關于作者,耳聞并不多。但是,卡爾馬克思二元社會論、馬克思韋伯三元社會論,到了作者這里,發展成了四元社會論,其中“四煙”和“四宅”的論述尤其精妙。
這有些令人激動,在如今的人文環境里,我們期待出現偉大的思想家,更不用說跟兩位大宗師相提并論了。
假設當今真的有如此大賢,是我等畢生做學問的人絕對是與有榮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