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紙媒當成傳統媒體,電媒當成新媒體,也無可厚非。
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的特征和優勢,實在是太多了。
簡單說,五個字:彼此辦不到。
復雜說,十個字:只有互聯網媒體能辦到。
怎么講?
先說彼此辦不到。
共有“四不可”。
首先是不可控。傳統媒體可以讓公關公司來安排,靜態印刷、靜態傳播,一切盡在掌控。對于任何圖文、任何信息,不滿意不發表,很簡單。
新媒體則不然。最不可控的就是社會化媒體,是所有互動媒體的總稱。通俗講就是一些目標消費者可以扎堆兒瞎嚷嚷的地方。你怎么控制?
你辦不到,我也辦不到。公安干警絕不會管你這閑事。
其次是不可查。
新媒體的傳播,全都是相對有限的重點傳播、相對無限的互動和反饋。如果一邊干活、一邊查對,一邊匯報、一邊審核,那就沒法干了。
尤其是曝光率,這是百分百的報紙概念,跟發行是對應的。但網絡上沒這概念。如果非要核查點擊率、瀏覽量、評論數,就只能等著受騙上當。
雷軍的網絡營銷,就連董明珠和馬云也不得不佩服。雷軍在日常具體怎樣操作,外人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
雷軍絕對不會去跟任何參與小米互動的人計較什么點擊率、瀏覽量、評論數,毫無意義。
當然,嘴上不能提數字,沒事悄悄瞄一眼,當作參考,心里偷著樂是可以的。
尤其是銷售轉化率,怎么計算,有這公式嗎?我在全網推、你在全國賣,最后誰來統計核算這個數字?
你辦不到,我也辦不到。統計局更不會管你這閑事。
再說不可刪。
無論是傳播還是營銷,都是對消費者的信息服務,不是炒作。一炒作,就惡心。
很多朋友離職創業、甚至十年磨一劍,產品問世后,興奮的到處說,信心十足。可一說到網絡推廣就蔫了。神采飛揚的臉蛋兒,瞬間哭喪起來:你幫我想想辦法吧,怎么炒作?
為什么要炒作呢?那些推手都在炒作,你能炒得過他們嗎?消費者早就被炒煩了、注意力也早被分散了,咱還是走點正路,好嗎?好。
于是走正路,可稍有不愛聽的消費者反響,立即想去刪掉。這立刻就跟網絡玩法背道而馳了。
你不自信,就別指望別人信你;既然不會有人信你,你就趁早關門大吉。
你辦不到,我也辦不到。點子大王也懶得管你這閑事。
還有不可罵。
很多朋友找上門來給我送錢,信誓旦旦說自己的公司怎么強、口碑怎么棒,特別適合網上推廣。說到底,他們堅信:稍微花點兒錢,就能一炮打響。
他們根本不知道:網絡是公開博弈的場合,不僅跟消費者話語權對等,跟競爭對手的話語權也對等。
正因為你出類拔萃,才會有更多的冷嘲熱諷、明槍暗箭一齊奔你腦袋招呼。
你想沒人罵?被罵了還想還嘴?
你辦不到,我也辦不到。各路水軍一定不會管你這閑事。
這也辦不到、那也辦不到,看來新媒體也沒什么了不起。
錯。很多以往不可思議的事情,都可以利用新媒體完成。而且只有新媒體能辦到。
無論營銷還是傳播,新媒體都實現了史無前例的“四化”。
首先是數字化。
這跟用數字要求別人、用數字去進行交易是兩回事。
數字化是一次媒體革命,也是一個公開透明的流程。在這個流程中,發布者和瀏覽者都可以參考相關的數字,來判斷信息的價值、判斷受歡迎的程度、判斷自己是否有必要跟進。
這在傳統媒體里是不可能的。傳統媒體的所謂曝光量,都是自說自話。
尤其電視的收視率,是最典型的科技戲法,完全屬于人類“十大千古之謎”。
數字困局,是互聯網六大悖論之一。互聯網的上數字,只對明白人有用。
其次是動態化。
瞬息萬變,卻又百日不變。
信息在網上一經披露,只要有價值,天上地下的各路大神都會免費提供反饋。等一切塵埃落定,所有的原始信息和衍生信息就會沉淀到各大搜索引擎,趨于靜止。
于是,機會來了:
如果你覺得對你很有利,那么就可以添加關鍵詞標簽,把這些信息再回爐,可以循環往復,以至圓滿。
每一次的再發布,都是重新的衍生和延伸,也都是重新分享。
面對動態化,任何事先的編排、預演、排版、排期,都是荒唐而滑稽的。任何過程的結果,都不是最終結果,不必強行預設。
眾所周知:一句心聲,放在朋友圈里傳話,很快走樣。而網上,所有人都插話,那還不乾坤大挪移?企業束手無策。
傳話與插話,就是語境的不同。
如果企業不尊重這個語境,一意孤行,無異于投身無邊無底的黑洞。
所以,發布之后的全力盯盤,至關重要。什么這匯報、那總結的,完事半年后再說為妥。
起碼等信息在搜索引擎上沉淀下來再說。
一陣風,對于影視作品、名人事件之類,極具傳播和營銷價值。但對于長期經營的企業,沒有意義。
這是個“遺忘的時代”。企業需要的,是各種信息關系的沉淀。
然后是群體化。
從哲學上說,發布者和瀏覽者都是個體,點擊和被點擊都是基本的行為單位。但這都是為了看清本質所做的認識回歸。
在操作中,思想意識先要直接面對現實和現象。
這個現象,對于新媒體而言,首先就是群體化。
這是基于人的概念,哲學便是基于人的。前面說的數字化和動態化主要還是基于信息。群體化不一樣,它基于人。
通俗講,網絡上的瀏覽者是扎堆兒的,是一群一群的。
北京晚報的讀者不也一群一群嗎?滿大街都扎堆兒。
錯。傳統媒體的讀者,必須湊在一起面對面才成為群體。這種群體很有限,一個大廣場才多少人?
網絡上的群體大小,超出想象。舉個例子:
你進了聊天室或微群,里面只有孤零零一個人,看你來了很開心,你倆不管聊什么都是私聊,表面上不是群體。但你們彼此手上都開著QQ,甚至別的群,很多人都在線,瞬間可以拷貝粘貼、瞬間可以互相點評、瞬間可以沖出亞洲走進胡同,然后跟老太太們接著聊。
可以看到:網絡上的群體大小經常是趨于無限的。
最后是生態化。
互聯網是一個大生態,絕不是單純的媒體。
在傳播和營銷中,一再把互聯網當成媒體,基本上就永遠蹲在傳統媒體的泥坑了,永世不得超脫。
因為“媒體”這個概念,太根深蒂固。它在互聯網時代,會拖垮太多的企業。只要你覺得互聯網是媒體,就總也忍不住會胡來。
甚至,你會本能地、一次又一次地把互聯網當成自己的喉舌。
互聯網是咱爸咱媽開的嗎?
不是。
所謂新媒體,是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媒體看待的叫法,只有在批評舊媒體時,才有對應意義。面對網絡傳播和營銷,單純討論新媒體,意義不大。新媒體,就是個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