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世界,總在僵持和平衡中輪回。
打破僵持局面、實現新的平衡,需要第三方。可能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也可能是一個契機、一個想法。
在技法的層面,一分為三屬于存同求異。
所謂“求異”,一定不是互聯網思維,但一定是創新思維。
哲學上,一分為二是認識論,一分為三是方法論。
三代表多,代表變化,是個虛數。如有必要,一分為六、一分為九也說不定。
一分為二是認識矛盾,一分為三是解決矛盾。
辯證觀的根本方法,是一分為二。競爭哲學的最高技法,是一分為三。
按照西方文明的邏輯推理,互聯網時代的哲學,便是競爭哲學。因此,很多人寧愿把互聯網理解為科技的,以便隨時制造差額,占據主動。
哲學是人類的理性認知。但是,在人類視野里,“三”代表不可知。
不可知的東西,不能用邏輯來對待。否則那還是科技,永遠不得安生。東方人只能回歸東方思維的框架。在今后的幾百年里,東方人如果繼續吃虧,不一定是因為科技落后,卻一定是用東方的腦袋思考西方的事情、用西方的思維來處理東方的問題。
“三”是若有若無、捉摸不定的。中國人把婚外情人定義為“小三”,一瞬間,抽象文學和形象哲學融為一體,妙不可言。其中,“小”是主觀的,代表年輕、位淺,也隱含羨慕、嫉恨。“三”是客觀的,代表獨立、另類,也隱含瓜分、破壞。
任何所謂的太極推演,都是從旋轉的對立元素中,發現、認識第三種狀態。它既是合一的整體狀態,也是各種變化的平衡狀態。
因此,“三”也是穩定的、確定的。推而有三,就是把現象和本質合一,去發現屬性。比如,把人的外表和內心合一,去看人性。外表和內心都是多變的,不易把握,但人性不變。通過“三”去洞察人性,而不是挑戰人性。
東方思維由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組成。既是三元合一,也是一分為三。
東方自有東方的邏輯。故而太上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自然界沒有一樣的存在。所謂一分為二,仍舊是數理邏輯,沒有0.5這回事。現實中一定存在差異。當人的主觀偏離時,差異就變成了誤差。
只要陰陽對立,出于占有、完善、向善、圓滿之類的本能,雙方都有追求、追討、追逐、追打之類的動力,形成太極圖的旋轉。這是常態。
這時,對立雙方看到的,都是誤差。當局者迷。未入局的旁觀者呢?
旁觀者只要想入局,必然也迷。因為趨利避害是本能,要斟酌。
當二元因素成為兩難的抉擇,入局者的宿命,是選擇一方、拋棄一方,開賭。因此,生活中信奉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人,不見得是頭腦簡單,也許是勇氣可嘉。
在賭的過程中,賭徒都善于不斷激勵自己,搜集所有證據,支持自己的判斷,故意忽略或否定對立因素。這是被“我”奴役的人生寫照。
離開賭局、擺脫奴役,需要足夠的反向制動力。這是調整誤差的能力。
互聯網時代是量子時代。無論量子基金、量子管理、量子營銷,只要在技法操作層面,都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并在自認確定的因素中,保持反向制動力。
這種反向的制動力,就是“三”。獨立于確定和不確定之外。
物理學上的兩點成一線、三點成一面,從經驗邏輯上宣告了一個事實:從二到三的變化,是維度的變化。
從穩定性上,這是高維度勝出。通常是維度越高,變化越多,越不穩定。在秩序上,變化多未必是混亂,只是增加了人為掌控的難度。
有人立即想到了男女關系。的確,男女關系涵蓋世間所有關系。不過,穩定的男女關系是婚姻,常態中的第三者是孩子,并非婚外情人。孩子是衍生物,來自于雙方,卻不屬于任何一方。除非離婚,夫妻不會爭論孩子的歸屬。雙方都默認孩子獨立的第三方身份。
現在年輕人熱衷互聯網思維,大都偏于技法。各類互聯網思維的書籍,也在迎合這種偏好,結果使所有人都迷失在思考中。只有明白人才知道:講思維,只能講維度。
互聯網是一個新的維度。談互聯網思維,只局限于方法和思路,是把“維度”的概念偷換為“角度”,自欺欺人、誤人誤己。什么三十六式、七十二招,都是哄孩子的雜耍。
在意識邏輯上,人是不談理性的。處理問題,還是欲望驅動。
人人都要跨入欲望之門。滿足欲望的,首先就是財富。于是就有了賺錢和賠錢。這是一分為二。大家都在拼命研究“盈”和“虧”。
按照意愿,“盈虧模式”都被稱為“盈利模式”。實際上,通常都是虧損模式。不是結果出了問題,是原因不對。開始就要一分為二:在設立盈利模式的同時,還要建立虧損模式。相互對稱、制衡、推演,才會有一分為三的可能。
這個三,不是賺錢、也不是賠錢,是分錢。這個模式,是“分利模式”。
古往今來發大財的,都是精通分利模式的人。
掙錢的人,永遠不知道那個分錢的世界里都有什么人、正在做什么。
這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維度。
華爾街是個很好的例子。那是一個犯罪的鏈條。但西方文明把它推向了正義的舞臺。所有的賭徒,都成了莊嚴體面的手藝人。
占領華爾街,只是一部分人的過激行為,不會起任何作用。但人人都不買股票和證劵,華爾街第二天就灰飛煙滅了。如何讓大家都不參與金融交易,是個小問題。聰明的人類,偏偏解決不了這樣的小問題。這是好事。都在犯錯誤,誰能醒悟,誰就能獨善其身、得其幸運。在維商博弈中,幸運兒永遠都不是僥幸兒。
在量子時代,人類對規律的態度在變化,因為規律變得不靠譜了。
規律只說明了之前的確定性。任何不確定的因素發生作用,規律就成了別人的規律,與自己無關。這種對主觀意識的挑戰,迫使人們從一分為二走向一分為三。變化多了,與其充分認識,不如隨時應對。沒有什么事情,能等你全明白了再干。
在決策方面,始終存在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的博弈。群體內的意識,都會分為上中下、左中右之類。個體的妥協,往往選擇折中。結果可能是啞鈴的兩端趨向中間變成紡錘,安全。但也可能一端轉入另一端變成圓錐,反而把中間甩在尖端,危險。
因此,折中不是“三”。折中者的意識中,人多才安全、左右逢源才安全。量子理論里,絕對沒有這一說。“三”,意味著挑戰或探索。知識和經驗,都是棋譜。不確定性,才是實戰。高手享受的,恰恰是實戰的樂趣。高手的高,在于維商。
中正之法,是指內心的康健渾圓、不偏不倚、不惑外境,更不見風使舵。當然,也不受知識和經驗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