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意識不是中國人所獨有,任何一個民族和文化都有,這種文化現象統稱占地術。
風水意識不是中國人所獨有,任何一個民族和文化都有,只不過由于生活環境不同、語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已。這種文化現象統稱占地術(Geomancy)。無論是埃及法老王的陵墓選址、還是瑪雅文化中金字塔的方位、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蟄居洞穴的選擇,人類都有類似的環境解釋和操作模式,都旨在茫茫的大地上給自己定位,以便建立起和諧的“天地-人-神”的關系。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農業文明,中國文化與土地具有最緊密的聯系,因此,中國的風水帶有更加濃重的土地及其上的自然關系的烙印,因而更強調“風”和“水”這兩種對農耕生產生活最關鍵的自然過程;也正因為農耕文明對土地的依賴和對庇護環境的需要,“桃花源”才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理想風水。
泰益豐易經策劃研究院李亮德老師說:從根本上來講,風水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它發端于新石器時代先民的聚落選址,見載于殷代甲骨文中的“卜宅”,史載于《周易》中的“地理”,見名稱于晉代郭璞托名編著的《葬書》,興盛于隋唐時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風水發源于黃土高原的早期窯洞地區,之后逐漸向全國傳播,并在唐代后期開始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往后再傳播到東南亞各國。19世紀通過傳教士傳往英國等西方國家。應該說,風水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間民俗文化,漢文化圈國家和地區都受到了風水文化的影響。
“風水”是中國獨特的景觀評價系統,是以《易經》中的哲學思想作為骨架的。
“風水”是中國獨特的景觀評價系統,是以《易經》中的哲學思想作為骨架的。在陰陽五行的理論基礎上,風水說發展了天、地、生、人系統的有機循環觀念,主張“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所以,古人在選擇與布建生活環境時,總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與天象結合起來,“法天象地”以求“天助”,使人和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天象等形成協和互助的關系,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李亮德老師介紹說:多數人認為只有我們中國人講風水,其實風水已經全面“入侵”到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中,正在迅速的和他們的建筑居家文化相融合。西方已經把它作為一門科學,廣泛地引入到了他們的教育體系之中。
一、俄羅斯的熱情
俄羅斯人對風水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在俄羅斯,凡是有賣書的地方就有介紹中國風水的書。俄語的“風水”就是中國風水的音譯,它是俄羅斯現在最流行的外來詞匯之一。俄羅斯的電視臺,每周都有介紹中國風水的節目。
二、德國的“風起云涌”
自80年代開始,在德國,專業研究和推廣風水學的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隨之出現的,還有一批手持羅盤,金發碧眼的風水大師。截止目前為止,德國的各類風水協會已經多達上百個,德國的書店里充斥著有關風水的專門書籍。
三、美國的主流社會
據泰益豐易經策劃研究院中國著名風水大師李亮德先生介紹說:目前,美國已有17所大學開設易經風水學等專業課程,提供長達一年的課程,美國的建筑設計院或室內設計學院,都會提供資金給風水學校。就連大名鼎鼎的可口可樂公司,也曾因業績下滑,邀請香港的風水名家李居明為他們的總部勘測風水。
四、法國的“入鄉隨俗”
在法國,民間最流行的中國文化就是風水與生辰八字等內容,有不少法文書籍都在介紹風水。風水在法國很有吸引力,法國人把它看成是中國文化遺產之一。很多情況是國人想像不到的,如現在有不少法國人拼命地研究中國針灸,甚至有人把中國傳統的穴位理論,硬說成是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英國的“駕輕就熟”
東方古老的風水術竟然成為英國駕車者的護身符。例如一些小建議:車主們在停放汽車時應該車頭沖外,這樣可以保持心情平靜;汽車里不要放亂七八糟的東西,因為它會吸走司機的生命力;保持車窗清潔,這樣“氣”就會從外面進入車內等等一系列知識,受到了英國人的推崇。
六、東南亞的風靡
新加坡學者伊長林·李普在《風水術》一書中說:“風水是中國聞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現象,風水術乃古建筑理論之精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一樣,也是華裔把風水傳播過去的。
在韓國,風水的信仰一直都是很濃厚的,全社會有90%的人相信風水,這是韓國的一大特色。80年代,日本形成了研究中國風水熱,日本的經濟發展很快,開始認為是儒家思想在起作用,現在考慮到是風水在起重要作用。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