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鯰魚效應”的啟示
作者 :耿賀敢
有一種魚叫沙丁魚,天然惰性,不愛動,把它們放在一起 ,長途販運很快會因不動而窒息死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經驗的漁夫總是在沙丁魚容器里放幾條愛動的鯰魚,鯰魚天然愛動,這樣,因為鯰魚不停地動 ,就使得全容器的魚都不得不動起來,從而產生了所謂的“負激勵”效應,使所有的魚兒們才不至于死亡,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 “鯰魚效應”給我們的啟示:這個比喻用在這里也許不太貼切,但暫時也找不到更好的例子,因此,也只好權且借用一下。民辦學校體制的優勢在于生存壓力,他們有一種天然改革創新,求生存求發展的內在動力,給公辦學校,底盤大, 牽一發而動全身,體制改變難度大,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從而帶來了“負激勵”效應,使得在競爭中公辦學校也必須時常處于一種“動”的狀態。這樣,對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競爭就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如果這種“鯰魚效應”利用得好,能夠有效的促進整個國民教育健康快速發展。
由于民辦教育特有的管理體制,顯示出它極大地靈活性和改革活力,能夠大大激活了中國教育的體制改革。
民辦學校校長有危機感,辦不好要倒閉,賠血本;老師有危機感,教不好扣獎金,甚至隨時被辭退,失去飯碗。因此,校長不能不干好,老師不能不教好 。因此,他們常常有一種背水一戰的決心, 混天度日的思想在這里是根本沒有市場的。這樣以來,客觀上能把人的潛力挖掘到極限,改革意識強,創新力度大,因此,筆者認為,他們有資格扮演激活和引導中國教育改革急先鋒—“鯰魚”的角色。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