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年年做“中國人看美國”與“美國人看中國”的民意調查。可以看出,中國欣賞美國的科技發展、環境保護、法律權利體系、教育模式與生活方式,但是不太喜歡美國的國際行為風格以及有時候處理事情的雙重標準。
美國人呢,對于中國人的勤奮辛勞、重視學習與教育、美食與功夫、歷史文化很認可,對于現在的經濟發展成績也相當訝異,但是對于中國社會中存在的某些社會風氣與管理機制有看法。
盡管有此差別,中國人與美國人之間的兼容性還是很強的。按照我的看法,在全世界的人群中,中國與美國的文化距離可能是最近的——我們都有自己高舉的旗幟,盡管顏色不太一樣;同時我們又比較強調靈活性,具有鮮明的實用主義與自己的標準優先的文化傾向。
當中國人與美國人坐到一起的時候,其實大家談到一起的難度很小。甚至大家很難想象,盡管有人認為兩國的體制差異很大,但是中國還是把美國作為高級官員培訓和企業高管考察學習的主要目的地。而在中國出版的外文書籍中,美國書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美國是個移民社會,開放度很高,因此很多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很多企業家去美國做生意,大家到了美國很容易融入,很容易喜歡,也很容易找到機會。
中國文化本來就是一種居中開放的模式。在盛世,中國人更是達到很高的開放程度,“中國”這個詞本身就是居于中間,向各類萬里來朝者開放的意思,因此今天看中國,無論美國、法國、芬蘭,還是瑞典、韓國、日本的東西都能在中國流行起來。如果不是因為領土情結刺激,文化的排斥性不那么強,從這里可以看到中美兩國的文化特點非常接近。
所以,只要走到對方的文化中,有所體驗,那么彼此就很容易走進,這也是中美兩國青年和企業應該要加強的地方。
當然,中美之間也有很大的文化差異。比如同樣看國籍,美國人以法律身份的變化為基準,而中國人則更注重血統來源,認為就算法律上入籍他國,但是中國人的血統,就依然看作是中國人。同是信仰,美國主流信仰比較講究皈依與專注,而中國社會的主流信仰模式比較講究靈活與實效。在親子文化中,美國人更加講究互相尊重與空間感,而中國人會更加強調家長責任與控制性管理。在企業文化中,美國企業提倡競爭和創新,重視利益共享,原則性和“法治”觀念較強,而中國企業則強調群體和諧,注重個體對群體的責任和奉獻,個人歸屬意識強,在企業管理及處事中以情為重,“人治”觀念較強。
有的時候,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傳承與模式的問題。但正因為中美兩國之間現在有了更多的交流,那么我們將看到更多混合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