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今天看報紙,看到東方今報關于高考狀元的報道,看完后,心有觸動,因為每年高考季,公眾的目光就會聚焦到各省市的高考狀元上,這些原本普通的學子被鮮花、掌聲,乃至獎學金簇擁,開始他們短暫的“明星”生活。恢復了30多年的高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高考狀元,人們往往關注他們剎那間的耀眼,之后他們去了哪兒卻少人問津。
東方今報對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75名河南高考狀元進行了數據分析,通過走訪他們的家鄉,采訪本人、家長,發現這些高考狀元進入社會后,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出眾。整個狀元群體,偏向優秀,大部分狀元過著普通的生活。回想起曾成為全省狀元,他們更多的回答是:運氣加努力得來的。正如2004年河南理科狀元劉也行所說“即使我在2004年高考中是考了河南第一,那也只是6月7日到8日那幾個小時里的第一”。
今天我想寫高考狀元今何在這篇文章,也只是想告訴家長和學生們高考只是年輕人成長的一個臺階,是檢驗階段成績的手段,不代表成長的一切。即便名落孫山,你的人生并不會一片灰色。相反,高考狀元多年持續被追捧這種現象,倒是值得我們從教育體制、成才路徑等問題中去反思。
曾經有人說過,考場狀元不等于職場狀元,調查發現,“2007中國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發現,在“杰出企業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而在學術領域,中國兩院院士、外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長江學者成就獎獲獎人等專家名單中,均沒有出現高考狀元的名字,同樣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沒有高考狀元。這也說明了高考狀元尚未出現在主流行業的“職場狀元群體”中,狀元僅是“考場狀元”,尚未成為“職場狀元”。
高考狀元作為各省份高考的第一名,選擇就讀的幾乎都是國內名牌大學和熱門專業,受到的是中國一流的教育。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考狀元的職業發展并沒有社會期望的那么“理想”。高考狀元誕生時的風光與高考狀元畢業后的落寞,應當引起社會對狀元群體的關注,特別是對教育的反思。
多數狀元職業與專業脫節,高考狀元之所以職業發展緩慢、職業成就平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高考選擇專業時不是立志,而是隨大流;因而不得不中途轉換專業,這不僅浪費了他們的寶貴精力,更多的是浪費了教育資源,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表示,高考狀元只能反映一次的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來發展。他還批評說,現實當中有以高考狀元作為工作成效標準的傾向。王旭明說,高考狀元雖然與其多年努力這樣的必然因素分不開,但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自古以來有考試就有第一有最后,但第一不一定是最好,最后一名也不一定是最差的。
他表示,事實證明,高考狀元有的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成為優秀人才,也有的被淹沒,成為平庸之輩,默默無聞,這也顯示,不能以高考狀元論英雄。王旭明希望學校、社會和各有關方面能科學、客觀、公正地去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優秀,應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反對這種片面的人才選拔觀。
王旭明承認,現實中的確有些地區、有些學校、有些部門還有個人存在著認為高考狀元是最優秀的人才這種錯誤傾向。他認為,高考只是人生一個階段的標準,不能作為惟一標準,更不能作為人生最后階段的判定標準。
高考落幕,狀元出爐,這些人中之龍受著萬千人的追捧,無疑他們的前途在我們看來是無量的。然而青出于藍勝于藍,我們總是關注每年的新生狀元,漸漸遺忘了曾經光芒萬丈的他們。這些狀元們早已畢業了罷?他們的職業道路,是否如我們期待的那樣呢?最新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發布。報告對1977年~2008年我國各地區高考狀元的求學和職業等狀況展開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狀元們畢業后職業發展卻較少“出類拔萃”,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
從以上的文字和數據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對于狀元作為我們家長和學生都要理性看待,不盲從也不趨從,讓孩子走一條自己的獨立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