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楚唐腦力,擁抱最強大腦
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學習
孩子其實除了睡眠之外,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學習之中(成年人也是一樣)。孩子的學習能力一點也沒有問題,看看他在喜歡做的活動中的表現,看看他的一些使家長生氣的表現(例如頂嘴),我們很容易發現孩子其實學習得很快。
孩子在學業方面表現出來的往往不是這樣。在今天的社會里,很多孩子表現出不喜歡讀書、做作業,原因來自以下的幾點:
(1) 上學讀書和家中做作業沒有樂趣。樂趣使腦里釋出“腦內啡”(大腦神經遞質的一種,英文是Endorphins),它驅使孩子想重復這經驗。每當其中沒有樂趣時,家長或老師往往沒有在添增樂趣上下功夫,而是用壓迫、叱責、懲罰等方法去驅使孩子返回書本和作業上。
這些方法開動了“痛苦→恐懼→逃避”的機制,孩子于是產生了抗拒:避開這種感受的來源。所以,要使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必須創造、增大或轉移其中的正面價值,使孩子感到樂趣、開心。
(2) 傳統上的“多讀幾遍”的讀書方法,只用到我們三個內感官(思考模式)之中的內聽覺,而內聽覺卻是三者之中學習能力最弱的一個。內視覺學得最多最快,內感覺學得效果最深,記得最牢。故此,引導孩子同時運用三個內感官去讀書學習,孩子的學習速度便會倍增。
鼓勵孩子多作思考、幻想,多把腦中的想法畫出來,多自制故事、多創作(文章、藝術、勞作),都對孩子三個內感官的能力提升和綜合運用有幫助。
(3) 對讀書學習的信念和價值觀不清晰,故此引不起興趣。信念是指相信讀書學習應該是怎樣的。如果家長的信念是讀書學習本來就是枯燥無趣的,孩子自然也接受了這信念。讓孩子認識到讀書學習可以開心有樂趣,孩子自然有更大的推動力。在價值上,如果讀書學習是為了一些未來長遠而且渺茫的價值(例如將來更成功,容易找份好工作),孩子難以產生推動力。如果孩子體驗到每天上學與同學一起的樂趣,學習到新的知識,得到家長的肯定,有機會運用學到的東西做出成就,因而有成功的感覺和別人的嘉許,孩子也就有更大的推動力了。
(4) 孩子頭腦里的讀書學習經驗總是負面的居多,例如成績不好受責罵、忘記帶作業受罰、做到的沒有得到肯定,而做得不足則總受批評、較少得到鼓勵等等,若孩子每次想到讀書學習自然有一份負面的感受冒起,他是難以對讀書學習產生興趣的。負面的感受如果繼續加深,孩子會更想逃避,對考試,甚至上學都產生抗拒或恐懼。除了多給孩子肯定、鼓勵和支持外,還可以幫助孩子改變內心對讀書學習的感受,例如每次讀書做作業前都使孩子先進入一個正面積極的狀態之中,上學及考試前幫助孩子建立成功景象,把孩子所學的與考試及成功建立聯系等。
孩子的學業——競爭心態
“要比別人強”是歷年社會競爭風氣的主流。教導孩子時,家長往往要求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要高,并時常拿他與別的孩子作比較。這樣會使孩子形成一些錯誤的競爭心態。
在一些親子講座里,很多家長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孩子考試結果的名次太低,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
當我知道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能力正常后,便笑著建議說:“送他去弱智兒童學校,保證每次考試他都能拿第一回來!”在數十人之中爭取一個名次,除了自己的能力外,所有其他人的能力都會影響排名結果,因此要孩子比別人強是不切實際的。
試想一想:若你的孩子智商170,經挑選入讀全國最高資格的天才兒童學校,在班中他考倒數第二,你會覺得開心還是擔心?
1998 年年初時香港的電視有一個廣告,廣告詞結尾有一句話很有意義:“我不能夠次次都贏別人,但決不輸給自己。”文中的“自己”指的是自己昨天的成績。這是教導孩子讀書的上佳之句:應該不斷地進步,與自己過去的成績作比較而不是老在想如何勝過別人。
今天的社會過分地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因而產生很多不必要的沖突與糾紛。這種心態有一個名稱:“零和游戲”。
一般的競賽,例如球賽,兩隊的成績如果是2∶0,那是說有一隊贏了兩球(+2),另外的一隊輸了兩球(-2)。兩隊的成績加起來(+2 加-2),結果剛好是零。“零和游戲”的心態不好,是一個“對方輸,自己才會贏”的錯誤觀念。所引申出來的錯誤行為模式包括:
●要把別人壓下去。因為沒有人愿被別人壓下去,故此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沖突、仇視;
●爭執是必須的,打敗對方也是無可避免的;
●無須研究自己怎樣才會成功,使對方失敗的做法便是正確的做法。
事實上,從人類經濟進步的角度看,便可證明“零和游戲”不能成立。
試想有人敗才會有人勝,那么,若你想袋里多10 元,則必須某人的袋里少10 元,世上的財富又如何能夠增加?“人人致富”豈非要改為一半人致富,另一半人變貧?
家長不鼓勵孩子去“斗”贏別人的孩子,孩子便不會產生錯誤的觀念和行為模式。教導孩子更有效的方式是強調沒有兩個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與弱的地方。同時,每個人的需要不同,學習的模式也不同。故此,讀書的成績、進步也不可能一樣。贏了別人沒有什么了不起,不斷超越自己過去的成績才是真正的進步。
這樣,當身邊已經沒有對手,自己還可以不斷地提升,進入另一個境界。世界上最好的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都是如此為自己定位,因而不斷有突破。
不與身邊的人斗,更能給彼此多些空間,與同輩、同僚的人際關系更好,更能接受別人,有更多朋友;與此同時,自己可以不斷地突破和提升。
您看此文用
·
秒,轉發只需1秒!
微信掃一掃
獲得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