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稅制特點,稅收收入對經濟增速回落的反應更加敏感。財政部22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稅收收入增速總體大幅回落,一些地方在稅收收入增長“失速”的情況下非稅收入大增,有的地方非稅收入高出稅收收入40多個百分點;各級政府都感受到近年來少有的財政壓力,多地甚至將非稅收入尤其是罰沒收入作為財政“增收挖潛”的重要途徑。
一、“后土地財政”時代如何化解財政吃緊困境
因不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高度依賴,財政增速放緩與土地相關的稅費減少有很大關系。在2012年已過去的半年多時間里,來自省級及主要城市的千億級萬億級投資規劃層出不窮,被視為地方的“4萬億”計劃。這一次中央政府未再以擴張性的財政支出拉動經濟,中央對房地產市場嚴格的調控措施,卡住了多年來不少地方政府高度依賴的土地財政之路。分析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不難發現,當宏觀經濟政策轉向經濟增長時,各地的決策者們都會習慣性地把目光投向土地。但是,只要中央堅持房地產調控,把擠出房地產市場中的投資與投機成分當作長期任務來抓,這種土地經濟便不可持續,只會轉化成產能過剩與資源浪費。在后土地經濟時代里,該怎樣解決最現實的財政增收命題?
讓地方政府不再依賴土地財政,必須要讓地方政府有新的財政收入,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后土地經濟時代里,民間有錢,但政府沒錢。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穩增長”是“穩投資”,而在后土地經濟時代,“穩投資”更是“穩民間投資”。
1.將過去政府籌資投資轉變為以民間投資為主
中國的投資過度,其實只是投資錯誤而言,癥結何在?在長期金融抑制的制度之下,民眾畸形儲蓄,利率被人為壓低,行業準入被限制,資本分配更是“國”“民”有別。投資這駕馬車不但不能下降而且可適度加快,但要轉變投資方式。將過去政府主導的投資轉變為市場主導;將過去政府籌資投資轉變為以民間投資為主。政府在把控投資這駕馬車中要做的就是創造寬松的投資環境,比如:高效、廉潔、公平公正的為政作風,抱著真心服務于投資企業的心態,讓企業心甘情愿投資。
2.謹防“非稅收收入”傷害民營經濟
在稅收由于經濟下行增長乏力、進而帶累財政收入增幅顯著下滑之際,非稅收入卻上緊了發條,加速發動。這種非稅收入的高速增長在減輕財政壓力的同時,卻大幅增加了企業的痛感。企業目前處境比較困難,地方政府不應該殺雞取卵。雖然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不大,但非稅收入目前的高速增長是不正常現象,應當關注這個問題。民間的錢卻因為種種擔憂,寧愿放貸,投金融資產,也不愿投資實業。在種種擔憂里,政府起了很壞的作用,行政部門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涉,稅務、公檢法、工商消防,哪個機關都想從民營企業身上挖下一塊肉來。近來有傳聞稱,某些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雁過拔毛”,以罰款充實財政;財政部與國稅總局更在兩個月中五次強調不要征“過頭稅”,從反面印證各地竭澤而漁的情形。試問,在此種背景下,民間資本又怎么愿意投資實業,為“穩增長”做貢獻呢?
因此,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穩增長”是“穩投資”,而在后土地經濟時代,“穩投資”更是“穩民間投資”,這條邏輯主線要牢牢抓住。為了穩住民間投資,所要做的并不是把項目一個又一個地端出來,敲鑼打鼓地打廣告,而是要創造適合民間投資的市場環境,更直白些則是,要貫徹實施民間投資“新36條”,約束政府權力,避免行政力量對微觀經濟的干擾。我們相信,只要民間資本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投資項目也足夠吸引人,“穩增長”就不會再成為難題,這也是中央“穩增長”與“調結構”兩大宏觀經濟政策主線的交匯所在。
二、
重振民營經濟有著經濟轉型和社會穩定的雙重意義,由于壟斷性國有企業,不必面對競爭的壓力,他們沒有創新的動力。即使創新成功,也不能享受創新帶來的巨大回報。由激勵機制決定,創新的成功必然是民營企業,沒有民營經濟的重振,就無法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
我們需要在經濟弱周期到來之際,為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的繁榮謀劃系統性的振興思路。只有如此,蕭條的中國實業經濟,才可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復興。
目前地方債務的償還邏輯進入了一個囚徒困境:為了避免出現違約風險,則必須確保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而為了防止房地產泡沫,又不能放松對房地產的調控。中國地方債務風險的最終化解,一方面在制度上要盡快解決分稅制的體制問題,另一方面,在償債的來源上,要盡快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恰恰說明地方經濟本身缺乏造血功能,實體產業和中小企業等無法為地方財政提供收入來源,地方只能依賴賣地生存,而這顯然是一個惡性循環。解決地方債務最好的選擇是果斷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絕不是相反。
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產業基金來調動民間資本,引導全國以及全世界的某一個行業的優秀企業到這個城市來,形成某個行業的產業集群,在一個城市把某個行業做成世界一流的產業。這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形成后,地方政府必然不會再依賴土地財政了。
經濟結構調整非一日之功,不經歷改革陣痛就想順利過渡,簡直就是癡心妄想。實現國富民強,最基本的路徑就是發展實體經濟,不斷創造社會財富。對此,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優化投資環境,扶持各類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讓實體經濟日益勃興。而不是絞盡腦汁,投機取巧,奉行“拿來主義”,依仗賣地、罰款、收房產稅支撐起地方財政。
專家簡介:
宏皓:原名:章強。著名金融學家﹑融資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政府、上市公司融資顧問,中經產業基金理事會秘書長。
由金融學家、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宏皓教授設計并首創的無風險保本保收益年收益在12.5%的產品。產品已經在北京的托管銀行,存續期1年,歡迎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認購。認購起點在300萬元。百度搜索宏皓。聯系電話:1350101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