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戰略,強調:“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均國民收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一社會矛盾凸顯期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突出。三農問題、公正問題、腐敗問題、醫療問題、教育問題、住房問題等等已經成為社會焦點。這些都需要人們以和諧的心態、用和諧的方式去對待和處理。《廣韻》中把“和”解釋為“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謚法》也說“不剛不柔曰和”,認為和諧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態度。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是“和為貴”、“求同存異”的觀念和方法。孔子甚至把是否以“和”處理矛盾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面對各種復雜的矛盾,更需要繼承中國優良傳統的觀念和方法,保持健康和諧的心理,善于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力求在矛盾中求得和順或和諧,只有具有這樣的心理,構建和諧社會才具有強大的群眾基礎。
人心和諧有利于社會穩定
欲動天下者,先動天下之心;欲定天下者,先定天下之心;欲建和諧社會,必使社會之人心和諧。
自古以來,統治者都希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而長治久安的重要條件就是社會穩定和諧。為此,歷代統治者都費盡了心機。秦始皇設郡縣制以求寧息;焚書坑儒以求思想統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旨在社會穩定。只是封建王朝所使用的手段并非以和諧促進和諧,而是以暴力強壓矛盾,結果強權和武力雖能治其身卻不能治其心。
清末民初趙藩在成都武侯祠寫有一副著名楹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管子《心術下》也說:“心安則國安,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要建設穩定和諧的社會,實現長治久安,決不可像秦皇漢武那樣“同而不和”地消滅異己、壓制不同聲音。心安是國安的反映和保證,要求國安,就必須和諧地處理各類矛盾,使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達到共生共榮的狀態。只有人和才能心和。唐太宗以“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異端,自然安靜”之明政,實現了內外上下共生共榮的“貞觀之治”,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和“和為貴”。
人心和諧有利于企業發展
員工心理和諧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在企業內部,員工心理和諧至少應當包含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對團隊精神的強化兩個方面。
心平才能氣和,如果員工個人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不一致而經常發生摩擦,員工的心是不可能“平”的。因此,員工的心理和諧必須包含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員工在實現自身利益和目標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利益對集體或他人利益的從屬性和不可分割性,從而自覺地以集體的共同利益和目標為重,這種心態和行為方式表現在群體人際關系上,就是求同存異、積極合作的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團隊精神。只有具有團隊精神的員工才可能和諧地與同事及他的團隊和諧相處,也才可能具有和諧的心態。因此,員工的和諧心理必然包含他對團隊精神的認同和強化。而團隊精神恰恰是激發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組織的工作績效和創新力、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重要因素。
人心和諧有利于員工幸福和健康
中西醫學的研究都表明:樂觀、平靜等積極心理有利健康,悲觀、憤怒、焦慮等消極心理有害健康。中醫歷來把“七情內傷”納入“致病三因”中的一個大類,《內經素問·舉痛論》指出:“百病皆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并且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西醫也證明了情緒與疾病的關系。Cassel(1973)總結了20個研究成果,發現生活在簡單安定的原始社會中的人們血壓偏低,且不隨增齡而升高。但同一種族的人遷居到工業化城市的環境中,其血壓就會升高,并隨增齡而增高。這說明快節奏強競爭社會中人們的緊張情緒與高血壓密切相關。美國新奧爾良一家診所和耶魯大學醫學院也分別用統計調查的方法證實了不良情緒與疾病的關系。20世紀60~70年代的動物實驗也為情緒致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前蘇聯一研究中心用狒狒做實驗,證明了長期狂怒與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的關系。無數研究表明,不良情緒可以導致疾病。員工心理不和諧就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從而有害健康,心理和諧則容易產生積極情緒而有利健康。
人的幸福也與心理和諧有著密切聯系。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樂,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快樂的心理體驗是幸福的主觀形式,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實現從而達到生存發展的某種完滿,乃是幸福的客觀內容。沒有客觀內容的幸福是虛幻的假幸福。然而,如果欲壑難填則永遠不可能得到幸福。心理和諧者正是根據客觀實際確定自己的主觀需求,并不斷地提出切合實際的目標并不斷獲得滿足,因而能夠始終體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