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直道——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
橫有秦長城,縱有秦直道——在現代人看來,一部秦朝的戰爭史幾乎濃縮在一個不規則的經緯網中。寬闊的秦直道和綿延的萬里長城構成了一道收放自如的攻防體系。
有人這樣說:如果說長城像一面橫擋著的盾,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而出的矛;如果說長城是一張拉開的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將飛出的箭。
秦直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命令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它南起咸陽淳化,北到內蒙古包頭市,是專用軍事大道,全長700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南北直向,故稱作“直道”。
本期《晚報西部》將帶您穿越這條傳奇的“千古一道”,透過修筑秦直道的歷史煙云,尋覓一段塵封的往事。
一、修筑時間
關于秦直道的研究工作,困擾研究界的始終有兩個主要問題:秦直道究竟完工于何時?修筑秦直道總共用了多長時間?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修筑秦直道的時間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這點研究界的觀點基本一致。但是,在關于秦直道的筑成時間上,歷來多有爭議。據《史記·李斯列傳》,秦二世矯詔僭立后,“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道、馳道,賦斂愈重,戍繇無已。”這說明發端于秦始皇的直道工程,實與阿房宮工程一樣,一直持續到二世時期。
而據王開先生主編的《陜西古代交通史》介紹,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八月間二世胡亥等人曾經由直道南返咸陽,可以斷定秦直道即竣工于這一年,據此判斷秦代修筑直道只用了兩年半時間。此前學術界基本沿用這個觀念。但近年來關于秦直道的修筑時間紛爭又起,一些專家學者紛紛著文指出,這個結論并不符合歷史原情。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湮谷,千八百里。道未就。”研究者認為,司馬遷既然明確說“道未就”,可見當秦始皇崩逝沙丘,蒙恬含冤而死之際,直道并沒有竣工。據此研究者認為,結合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直道已經可以粗通車馬的情況來看,秦直道工程是一件延續兩世的浩大工程:從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歷時約五年之久,其中前二年多為第一期工程,雖粗可使用,但仍然“道未就”:后二年多則為第二期工程,修繕之后,直道才完全竣工。
二、線 路
令人費解的是,在諸多史書中,關于秦直道的原始記載少且簡,近年來研究界的很多觀點都是從各地一些散見的地理志中發現的。
《史記》中雖然明確地記載了秦直道的起迄地點和里程,但秦直道的具體經由地點卻很少提及,這為后來的研究者留下了很多的空白。據唐代《括地志》記載,在慶州華池縣(今甘肅省華池縣東華池鎮)西45里子午山上有秦時的故道。
經過近年來歷史地理學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實地調查,秦直道的具體走向和經由路線已基本清楚。據198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制的百萬分之一地理資料片顯示,在陜甘兩省交界的子午嶺山脊上確有古道路存在,這應是《括地志》和《元和郡縣圖志》所說的“秦故道”,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秦直道。
研究者認為,甘泉山為子午嶺南端的一個分支。直道離開林光宮后就進到子午嶺中,經今陜西省旬邑縣東的石門關,北行至鳳子梁,再經今甘肅省正寧縣劉家廟子林場,到達陜西省旬邑縣雕嶺關。從雕嶺關開始,直道沿著子午嶺主脊,大致呈西北走向,經過陜西省黃陵縣艾蒿店、甘肅寧縣、合水縣、華池縣,進入陜甘兩省交界的營崾峴。研究者認為,營崾峴是秦直道與明長城的重合之處,也是一處交叉的十字路口。然后從定邊縣南境起,直道折向東北,經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等處,最后到達黃河南岸的昭君墳。
而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區境內的秦直道走向,則是由南部的漫賴鄉向北經柴登壕鄉,進入達拉特旗。
三、功 能
秦直道的修建,在維系、溝通中原地區與北方邊陲地區中一直都發揮這十分重要的作用。
子午嶺處于洛河流域河谷大道和涇河支流馬蓮河流域河谷大道之間因為它居高臨下對其兩側的河谷大道有扼控作用子午嶺的地理位置決定“直道”在防御匈奴族和北方少數族奴隸主入侵中具有很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嚴格意義上來講,從秦王朝對北方地區匈奴的防御戰略價值上看,秦直道與秦長城的功用是相輔相成的。
有研究者認為,秦王朝通直道與筑長城從性質上講是完全不同的兩項工程。“筑長城是出于軍事斗爭的需要,抵御少數民族奴隸主貴族的侵擾,可謂軍事工程。”“而直道只能是一條交通線。”研究者認為,只有在戰時,直道可以“運輸軍隊和軍用物資沒有戰事的時候,更多承載的是民用交通的功能,所以不能單純的稱為軍事道路。”
四、筑城者
近年來,關于秦直道的建筑者一直是研究界紛爭不休的一個焦點。這項浩瀚工程的順利實施,難道憑借的就是蒙恬率領的那數十萬內地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嗎?秦直道作為溝通南北的重要軍事要道,是否借助當時的其他力量呢?秦直道在秦朝滅亡前都還在修建,這么大一個工程要是真正完工了,為什么司馬遷在《史記》里只是一筆帶過?它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完工的?它是什么時候完工的?秦朝六大工程都有比較多的記載,秦直道在歷史資料里幾乎微乎其微,這是什么原因?
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的秦直道遺跡北起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南至伊金霍洛旗,全線長約160公里。鄂爾多斯市博物館副館長楊澤蒙先生認為,目前所發現的秦直道路線是經過極為縝密的勘查后選定的。直道不偏不倚修在低丘陵地帶,再往東一些,就是高丘陵的大溝地帶,而再往西一些,就是沼澤地帶了,在洪水季節路很有可能被沖垮。“在當時是如何進行測繪的?一條道路的修筑,前期要經過嚴格的論證、考察、測算和定位,難道僅僅依靠剛發明不久的羅盤定位技術,他們就具備了在如此遼闊地域內的大地測繪技能了嗎?就是按照現代人的思路,如果沒有特定的技術支持,要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在一個無論是地理方位還是地質條件都十分陌生的區域內完成這么大的一項工程也是絕難想象的。”
楊澤蒙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過去的文獻記載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便讓位給兒子(趙惠文王),開始實施“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的戰略,這其中就應該包括對九原郡的設置、對這條“直南”道路的勘測、南渡黃河渡口的營建等等一系列活動。“由此可見,在這條由秦國大將蒙恬主持完成的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高速公路的過程中,是否蘊含著趙國人的辛勤汗水呢?還有,當時大部分已被蒙恬的大軍攆到陰山以北,而原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鄂爾多斯地區的那些北方游牧民族,是否也在其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呢?”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