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速響應的原理快速響應是一種全新的業務方式,它體現了技術支持的業務管理思想:即在
供應鏈中,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各環節間都應進行緊密合作。一般來說,
供應鏈的共同目標包括:
(1)提高
顧客服務水平, 即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用正確的商品來響應消費者需求;
(2)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 增加零售商和制造商的銷售和獲利能力。
快速響應業務成功的前提是零售商和制造商具有良好的關系。這種新的貿易方式意味著雙方必須建立起貿易伙伴關系,提高向
顧客供貨的能力,同時降低整個供應鏈的
庫存和總成本。例如,零售商可以和制造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并采用雙方互利的業務戰略,各方的高級管理層之間要進行溝通和接觸,使這種關系由上往下滲透到整個組織中,同時要求多個部門都參與規劃和執行的各階段工作。
2快速響應的意義
快速響應對于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于制造商來說,快速響應改善了它的顧客服務,這種改善從根本上來說來自于同零售商的良好合作關系。首先,長期的良好顧客服務會增加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其次,快速響應還能降低流通費用。由于將對
顧客需求的預測和生產規劃集成到了一起,就可以縮短
庫存周轉時間,減少需要處理和盤點的存貨,從而降低了流通費用。再次,
管理費用可以從三個方面得到降低:因為不需要手工輸入
訂單,所以提高了
采購訂單的準確率;減少了額外的發票;貨物發出之前,倉庫掃描運輸標簽并向零售商發出提前運輸通知。最后,可以制定出更好的
生產計劃。由于可以對銷售進行預測并能夠得到準確的銷售信息,制造商可以準確地安排
生產計劃。
對于零售商而言,快速響應的意義主要表現在顧客服務水平和獲利能力的顯著提高。快速響應利用條形碼和POS掃描, 使零售商能夠跟蹤各種商品的銷售和
庫存情況,這樣就能準確地跟蹤存貨情況,在庫存真正降低時才訂貨。它們還可以降低
訂貨周期,實施自動補貨系統(也稱廠商補貨系統),運用存貨模型來確定何時需要采購,最終提高銷售額。商品采購成本是企業完成采購職能時發生的費用,其中包括
訂單準備、訂單創建、 訂單發送及訂單跟蹤等。 快速響應使這些業務流程大大簡化,從而降低了
采購成本。制造面使用運輸標簽后,零售商可以掃描這個標簽,這樣就減少了手工檢查到貨所發生的成本。總之,采用了快速響應的方法后,雖然單位商品的采購成本會增加很多,但通過頻繁地小批量采購商品,顧客服務水平就會提高,零售商就更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同時其他成本也會降低,如庫存成本和清倉削價成本等。最終提高了利潤。
3實現快速響應的六個步驟
快速響應原來是大型零售商獲取
市場份額并進行全球競爭的工具,現在已成為所有商品制造商和中間商的標準戰略行為。它意味著以更低的成本增加銷售額、 更好地對商品進行分類以及向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
實施快速響應需要六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以前一個步驟為基礎,都比前一個步驟回報更高,但是需要的投資也更高。這六個步驟是:
1.條形碼和EDI
零售商首先必須安裝條形碼、POS 掃描和 EDI 等技術設備, 以加快 POS 機收款速度、 獲得更準確的銷售數據并使信息溝通更加通暢。POS 掃描用于數據輸入和數據采集,它是指在收款檢查時用光學方式閱讀條形碼,然后將條形碼轉換成相應的商品代碼。
條形碼是用于產品識別, 它對 POS 端的顧客服務和有效的操作是至關重要的。掃描條形碼可以快速準確地檢查價格并記錄交易。
EDI是在計算機間交換商業單證。 公司將其業務單證轉換成行業標準格式,并傳輸到某個增值網(VAN),貿易伙伴從VAN上接收到這些單證,然后將其從標準格式轉到自己系統可識別的格式。 EDI可傳輸的單證包括
訂單、發票、訂單確認、銷售和存貨數據及提前運輸通知等。
2.固定周期補貨
快速響應的補貨要求
供應商更快更頻繁地運輸重新訂購的商品,以保證店鋪不缺貨,從而提高銷售額。零售商通過對商品實施快速響應并保證這些商品能滿足
顧客需求,加快商品的周轉,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品種。
自動補貨是指基本商品
銷售預測的自動化。自動補貨使用基于過去和目前銷售數據及其可能變化的軟件進行定期預測,同時考慮目前的存貨情況和其他因素,確定訂貨量。基本商品每年的銷售模式一般不會受流行趨勢的影響,它們的銷售量是可以預測的,所以不需要對商品進行考查就可確定重新訂貨的數量。自動補貨是由零售商、批發商在倉庫或店內進行的。
3.先進的補貨聯盟
這是為了保證補貨業務的流暢。零售商和消費品制造商聯合起來檢查銷售數據,制定關于未來需求的計劃和預測,在保證現貨和減少缺貨的情況下降低
庫存水平。還可以進一步由制造商管理零售商的存貨和補貨,以加快
庫存周轉速度。
4.零售空間管理
這是指根據每個店鋪的需求模式來規定其經營商品的花色品種和補貨
業務。一般來說,對于花色品種、數量、店內陳列及培訓或激勵售貨員等決策,制造商也可以參與甚至制定決策。
5.聯合產品開發
這一步的重點不再是一般商品和季節商品,而是服裝等生命周期很短的商品。 制造商和零售商聯合開發新產品, 其關系的密切程度超過了購買與銷售的業務關系,這樣可縮短從新產品概念到新產品上市的時間,而且可經常在店內對新產品進行試銷。
6.快速響應的集成
通過重新設計業務流程,將前五步的工作和公司的整體業務集成起來,以支持公司的整體戰略。快速響應前四步的實施可以使零售商和消費品制造商重新設計的產品補貨、采購和銷售業務流程。前五步使配送中心得以改進, 可以適應大量的小運量的運輸, 使配送業務更加流暢了。
同樣,由于
庫存量的增加,大部分消費品制造商也開始強調
存貨的管理,改進采購和制造業務,使他們能夠做出正確的響應。
最后一步要求零售商和消費品制造商重新設計其整個組織、業績評估系統、
業務流程和信息系統,設計的中心是圍繞消費者而不是傳統的公司職能。
有時可以先完成最后一步工作,至少是先設計整體體系結構,這樣補貨的改進和新產品的開發就會盡可能地互相吻合。在確定公司核心業務及其發展方向時,應有戰略眼光。
實例12-1: 快速響應取代了傳統的配送中心業務
后勤管理人員認為,配送中心的改變主要是快速響應的結果。快速響應最大的效果是減少了配送中心的業務內容。包括制造商標記的條形碼標簽、EDI單證(如提前運輸通知)和紙箱標記條形碼等在內的快速響應技術對減少配送中心的處理業務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快速響應還影響了后勤管理人員對配送中心業務的看法。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快速響應的發展,企業對商品通過配送中心的速度要求越來越高。 聯合百貨公司(Federated)的商品流通總裁說:“如果補貨速度是按天或按周計算的,制造商裝貨、包裝和運輸在72小時內完成了, 而商品還在配送中心的話, 那實際上就沒有實現快速響應。”
零售商的后勤經理們認為快速響應技術只是近年來零售配送中心所采用的大量自動化技術的一部分。這期間,配送中心采用了內部條形碼來跟蹤和整理商品, 實現了與運輸商的EDI信息溝通以提前獲得運輸信息,配送中心還通過掃描條形碼信息取代了鍵盤輸入。
工作內容的減少和技術的進步對零售流通網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 莫坎特爾公司(Mercantile)均配送中心數量從12個減少到了8個,這是簡化收貨業務中的大量工作的直接結果。
莫坎特爾公司的37%的供應商發送提前運輸通知,其中有16%供應商送來的貨物可直接出貨,不用進一步處理。為符合莫坎特爾公司直接出貨的標準,到貨必須滿足以下要求:運輸前制造商必須發出提前運輸通知,運輸公司必須用EDI發出運輸通知, 商品必須事先印上條形碼和零售價格,需要懸掛的商品必須事先懸掛好。
在直接出貨運輸中,貨物先從進貨的集裝箱上卸下來,運到分類輸送帶上,最后直接裝上運往店鋪的卡車,除此之外不需要進一步的處理工作。這樣就不再需要驗單、編號、拆箱、標記、驗貨、重新打包或懸掛及再次檢查等工作環節了。 另外,從運輸公司傳來的EDI信息可用來提前創建收貨單,這樣就不需要在到貨現場手工輸入到貨信息了。
即使直接出貨的某幾項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通過其他的途徑也還是可以減少一些工作內容。例如,如果一種商品需要打標簽,由于已經有了條形碼,就大大減少了工作量,這時只需要標記價格了。
聯合百貨公司以前的輸送帶系統只是把商品搬上卡車,注重到貨商品的直接出庫后,輸送帶系統已從收貨區延伸到出庫區。過去,到貨要在存貨區和處理區堆上好幾天,等處理完后才能出庫。現在,貨物能夠直接從進貨區送到發貨區,貨物通過最多只需要2.8天;大約40%屬于直接出貨,進出庫用不了20分鐘,這樣就極大地節約了配送中心的
庫存空間。聯合百貨公司要求收貨需要有提前運輸通知,在收貨時生成內部條形碼,貨物在配送中心流動時,內部條形碼可用來跟蹤和整理貨物。
默文氏公司(Mervyn's)采用了類似的內部條形碼來跟蹤商品。這家公司90%的商品都由制造商事先標記了詳細的產品信息。 對需要懸掛的服裝, 97%的貨都已經裝上了衣架,可直接送到店鋪銷售。從1988年開始,默文氏公司就和制造商合作開發專用衣架了。這樣默文氏公司的配送中心就極大地減少了標記工作和服裝懸掛工作。同時商品配送業務中的滯留時間和空間都消除了,貨物流動就更加順暢了。
準確性是重要的因素。如果制造商沒有使用掃描包裝法,準確性就值得懷疑了。掃描包裝法是每個商品放入包裝箱前都要掃描。如果制造商把大部分商品事先懸掛好并貼好標簽,零售商就可以使商品直接上架銷售了。采用快速響應后,如果要打開箱子貼標簽,再懸掛在衣架上,然后驗證到貨的準確性,快速響應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