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唯一一個叫兵團的地方,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因為唯一,物以稀為貴,兵團就愈發在人們心目中顯現神秘。尤其是區外包括外國人,不禁要問:新疆為什么要建一個兵團?兵團存在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
要解答這個問題,不能簡而答之“屯墾戍邊”。也不能僅僅解釋為了新疆的發展建設。眾所周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本是國家的一個自治區,有黨、政、軍及科教文衛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國家機器,這不也是“屯墾戍邊”,建設新疆么?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胸懷天下,跳出兵團看新疆,跳出新疆看全國,跳出全國看亞歐,跳出亞歐看全球。實質上,歷史告訴我們,立足新疆,放眼全國,輻射中亞,環視亞歐,牽動世界,“兵團”意義非凡,作用巨大,其可謂光芒四射,魅力十足。我們不妨共同來探究古今新疆發展史,進而加以解讀兵團,就能夠足夠地尋覓到對于“兵團”的釋疑了。
解讀兵團,其實比較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進行解析,使人們對兵團的存在意義和作用更加了解、更加熟悉、更加理解,甚至于更加支持和幫助。說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毛澤東同志的一道主席令,和王震將軍的一首詩。1952年2月,毛澤東同志針對新疆建設需要,給新疆軍區下發了主席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重新命令你們拿起戰斗的武器,捍衛祖國!這是兵團屯墾戍邊使命的大綱。王震將軍在1960年3月,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在該師塔里木墾區的九團,寫下了一首概括性總結兵團發展史的詩: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
通過上述這道命令,和這首詩,使我們對兵團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但真正了解兵團,并非如此簡單。兵團,是一個集黨政軍企于一身的政治、經濟、文化實體,更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談今天的兵團,繞不開古代的“兵團”,這需要我們抱以“縱覽千古,方知其中”的心態。
兵團這個詞,在《新華詞典》、《漢語詞典》和《新華大字典》里,均沒有直觀的名詞和字義解釋?!稘h語詞典》里出現的與“兵”有關的成語,最早為《荀子.議兵》里的“兵不血刃”,指沒有經過戰爭就獲得勝利;還有《漢書.匈奴傳》內“兵連禍結,三十余年”,指的是戰爭連續不斷,各種災禍接連而來;另有“兵戎相見”一詞,指的是以武力解決問題?!缎氯A大字典》里對“兵”的解釋是:武器,如“短兵相接”;戰士,如“士兵”;與軍事或戰爭相關的,如“兵書”。兵是會意字,小篆的兵字,上面是“斤”,表示為斧頭,下面是雙手,本義指作戰用的武器,又稱兵器。由兵器引申為武裝力量、軍隊。兵又可指戰士,不過在中國古代,兵多指整個軍隊,很少用來專指單個的戰士。到后來,兵又進一步引申出軍事、戰爭等義。上述是對“兵”的解釋。而“團”呢?在《新華大字典》里解釋說:全包圍;圓形的;球形的食物,如面團;球狀物;把東西揉捏成球狀,如紙團;聚合、會合;從事某項工作、活動的組織或集體,如工作團;介于師和營之間的軍隊編制單位;特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量詞,如一團棉花。文字源流是:團是形聲字,外口讀作wéi為形,才為聲。團的本義指圓形的,后指把東西揉搓成圓形。今泛指球狀物。由團圓義又引申為會合。團也是軍隊的編制,今又指政治組織、集體。團用于成團的東西,用作量詞。從上述對“兵”和“團”的字義、詞義解釋看,我們找出共同點在于“軍隊、戰爭”方面。所以,對于“兵團”一詞,可以解釋為多個團級編制單位組合起來的武裝力量。但是,這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解放戰爭時,倒是多有使用,如與國軍在淮海戰役中遭遇的“黃維兵團”,我軍的“一野一兵團、二兵團”等等。更早的大概能引申到唐代“玄衣軍團”、“波斯軍團”,二戰時期的各國軍團。而對于現今的兵團,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里的“兵團”,用上述解釋則不是很準確,只能勉強就有點滴之意罷了。不過,兵團在“兵”的作用上是不容置否。長期以來,以“屯墾”為載體,實則意義在于“戍邊”。所以,我們也就不必為“兵團”的名詞解釋準確性而咬文嚼字去勞神費心了。
那么,在新疆歷史上,兵團這樣一個組織,或者是這樣一種組織何時正式出現的呢?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才真正意義上形成的,還是自古有之?本人認為,在新疆大地上,包括古代的西域廣袤地區,兵團早已存在,而且一代又一代的兵團從未中斷過。“兵團”是為“應對邊事”這樣一個特殊形勢下應運而生的特殊組織,自古到今,都是貫穿于新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一個核心引線所在。同時,他也是一個在新疆歷史上的軍事、政治、經濟(包括商貿,如絲綢之路;農業、工業等,尤其是農業,如屯墾)、文化、科學、教育、交通等等各個方面,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的靈魂所在。換而言之,如果沒有“兵團”的出現和存在,就沒有新疆的今天,甚至于祖國西北版圖的形成。古今以來,“兵團”決定了新疆的進步,而新疆的進步折射了中國的進步,中國的進步則影響著亞洲的進步,而亞洲進步在世界發展史當中的意義,關乎了近三分之二人口的進步?!氨鴪F”為世界的文明與發展、和平與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不妨綜合加以解讀“兵團”的意義。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新疆以其獨特的地理和文化內涵,鍛造了一方不滅的神話。世人無限感慨的漢唐盛世,那時被叫作“西域”的新疆,成為整個大漢、大唐乃至近代大清治理的重點。民間謂之兩漢和盛唐,將近三分之一的精力是用于治理新疆。元代的重點實質上還是在新疆地區,到了明、清代,這片土地依然是治理的重頭戲。如清代發生了幾樁驚天動地地大事:一是平定噶爾丹;二是掃除大小和卓叛亂;三是趕走外來侵略勢力阿古柏;四是從沙俄手中收復伊犁;五是正式設置新疆行省,使新疆的實際邊疆地位形成,首次在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之中明確了與外國間的邊境線。可以說,不論是遠古的漢代、唐代,還是近代清朝、民國,新疆演繹了無數傳奇和神秘,也給人們留下了無限地憧憬和思考。而完成這些使命的人群,是“軍隊”、“軍團”所為,實則是“兵團”的原型。
時至今日,位于祖國西北邊陲的這片土地,自王震將軍率部凱歌進新疆,鞍馬未頓,隨即開展大生產運動,立志將新疆建成第二個更大的南泥灣,并同步進行剿匪平叛、建黨建政,發展工商業和交通業,把近乎農奴制的舊新疆逐步建設成了“塞外江南”。新疆工作專題會議之后,全國援疆拉開序幕,再次把世人的目光集聚在這里。
其實,古今新疆無論從政治的民主性,到民族的大融合;還是從社會的動蕩不堪,到人民長期的安居樂業;從經濟的極度貧困,到處處繁榮昌盛;從落后的游牧生產,到現代化建設的先鋒;從“大漠死海”到戈壁沙漠變良田,邊疆出處賽江南。無不體現新疆之美,無不展示新疆風景這邊獨好!
而這些景象,則正是得益于“兵團”這樣一支隊伍和這樣一群人。
這支隊伍,一代又一代,與大漠為伴,以胡楊為化身,聚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漢代,大多生活在“烏壘城”的這個地方,在如今新疆輪臺縣一帶;唐代大多生活在“龜茲”、“于闐”、“疏勒”、 “碎葉”謂之“安西四鎮”里;清代,他們的集中地為“伊犁將軍府”所在地的惠遠城及其周邊惠寧等八城。如今,他們則廣泛地生活在稱之為“連隊”和“團場”的地方。
今天的這群人,有個順口溜如是說: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一代接一代,源源不斷地留在曾經是亙古荒原和大漠深處,而后被建設成連片的人造綠洲和繁華的城鎮的地方。或者是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在這里安家落戶,還有少數一部分,像其他候鳥式的農民工一樣,生產形勢好而創收有保障的時候,就留下來,反則,要么轉移到其他類似的地方,要么回到自己的老家及其他地方繼續創業去了。
這個群體生活的團場或者連隊,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外界稱謂“新建集團”。
當時,以王震為核心的兵團領導者,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哪里最艱苦,就把兵團建到哪,哪里條件最差,就把團場安插到哪。他們從最原始的肩扛背馱,將軍扶犁兵拉纖的艱苦創業中走來,到目前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現代農業體系、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體系、最大的沙漠改造體系和最大的優質棉糧基地。
現代兵團人一方面效仿著從古到今中央政府派駐在西域(新疆)的屯田積谷、應對邊事的大軍做法,一手拿槍,一手拿鎬,邊生產、邊戰斗;一方面發揚曾經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革命圣地延安附近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艱苦創業的精神,鑄劍為犁,墾荒造田;還同步實現農、工、交、建、商、科、教、文、衛等等一體發展的格局,在沙漠腹地辟綠洲,建城市、建農場,步步為營的實現了人進沙退的奇跡!沙漠,在人們墾荒造田的過程中,逐步成為片片人造綠洲;祖國西北最邊遠而漫長邊境的防御力量,也得到了鞏固和加強。新疆社會、政治、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有了一個長期履行著幫、扶、帶的領路隊、生產隊、戰斗隊、工作隊、宣傳隊和示范隊。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新疆兵團“屯墾戍邊”的使命。
毛澤東、華國鋒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新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新疆兵團的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胡錦濤同志說:兵團在邊疆建設中發揮了建設大軍、中流砥柱、銅墻鐵壁的作用,是國家穩邊、固邊、興邊、強邊的堅強堡壘。同時,還贊譽兵團人是國土衛士、民族團結衛士、生態衛士。
在新疆的歷史上,歷代都已經有兵團的存在。只是此兵團非彼兵團,古代新疆兵團無法比擬現今的兵團。在古代新疆屯墾戍邊是自漢武帝開始歷代政權治國安邦的國策。而在歷史上,經營西域卓有成效的當屬兩漢、盛唐和元、清幾朝。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民國時期,雖然戰亂頻繁,但對新疆的治理依然較為突出。俗話說,苦中嘗甜甜更甜,彌足珍貴的味道。恰恰兩漢之后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之后的五代十國、晚清之后軍閥林立的中華民國,雖然對新疆發展的破壞性很大,但也進一步促使了新疆人痛定思痛、尋求安定的強烈愿望,更為規范管理和大規模的建設發展積蓄了力量。
雖然古代新疆兵團,也就是歷朝歷代在西域的屯田大軍,他們的作用主要是“屯田積谷”和“應對戰事”,作用相對比較單一,性質也很單純。隨著中華民族的逐步大融合,加之后代中央王朝的進步,又發展到現今的兵團,已成為一個綜合的實體。他既體現于政治,也體現于經濟;既體現于軍事,更體現于邊疆地區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所需。先是農業,包括水利、林業,而后是工業,包括生產資料和物資的可支配,同步發展了交通,以及科教文衛等等,可以說是個典型的實業集團。他的作用,就像前面所述,很全面、很廣泛、很深入、意義非同尋常,作用巨大。比如說,促進當地生產的進步,建設了我國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在國內外專家學者謂之“死亡之?!钡纳衬瓯谥?,開發的良田和人造綠洲堪稱人間奇跡,包括開發土地的面積、實現的產值和現代化建設程度等等,規模之大,成就至高,史無前例。又比如說,促進了民族空前大團結,進而促進了祖國的認同,中華民族的大認同和中華文明的進一步大融合。
歷代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區設置兵團,一方面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有效治理和統治,一方面也順應了民眾所需,方便了區域交流、人文交流和生產交流,保護了邊疆地區民族享受中華文明成果的權利,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合與各民族間相互認同、相互尊重,以及祖國的統一等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紐帶。
同時,自西漢王朝的鄭吉兵團開始,到以王震將軍為代表的新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既是建設和經驗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升華和社會進步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新疆兵團,和一般的鄉村、農場基本一樣,差不多就是通常說的國營農場。只是這個組織的成員,一般的叫“職工”或者“合同工”,干部呢,最基層的連隊里叫“連長”、“指導員”、“副連長”、“工會主席”、“文教(文書)”、“會計”、“技術員”等,團場里呢,就叫“團長”、“政委”、“副政委”、“副團長”、“政法委書記”、“科長”、“主任”、“科員”、“辦事員”、“參謀”、“干事”等等。師里就叫“師長”、“政委”、“副師長”、“副政委”等等;而到了兵團,就叫“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副政委”等等,其他部委崗位的干部名稱與同級公務員稱呼基本一致。
兵團這個名稱,自1950年2月改編新疆起義部隊時開始正式使用,稱之為“二十二兵團”;1954年12月7日起,新疆軍區十萬官兵就地轉業而改編的軍區各農業建設師,和陶峙岳部國民黨起義部隊整編的二十二兵團合二為一,成為現今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此之后,全國多數邊境省區,在王震的倡導和建議下,相繼建立了生產建設兵團,如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廣西、浙江生產建設兵團等等。這些兵團的主要任務是搞農林生產,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就“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捍衛祖國”。這也是毛澤東主席的命令所賦予的神圣使命。
所以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新中國的農墾事業發展中,充當了范本和標本。他的直接領導和重要締造者王震是新中國農墾事業的奠基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則義無反顧地成為全國農墾事業的奠基地和示范地。
1975年,曾一度撤銷了兵團。所有的兵團改名叫了農墾局,只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于1981年底在鄧小平、王震等國家領導人實地考察之后,恢復了兵團建制,所以至今世界上還唯一稱為兵團的地方,只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了。王震同志曾說:兵團的存在很有必要,他們平時搞生產,搞建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新疆現代化建設事業做示范,當表率。戰時可以發揮不穿軍裝、不要軍費的邊防部隊作用,是鞏固邊防、強化邊防的堅強后盾。
新疆兵團這個組織一直延續了下來。90年代初,她被國家確定為計劃單列的副省級單位,在中央召開的各類會議上,都能見到兵團人列席的身影。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非常廣泛地使用著兵團生產出來的產品,包括糧、棉產品,因為這里是國家重要商品糧棉基地,生產的糧棉份額占據的比例很大;包括特色水果物產,有新疆兵團所生產的“新農”牌、“錦”牌等棉花都是世界品牌;有“天山雪米”也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大米;有“大漠”紅棗、“大漠綠島”薄皮核桃等一大批品牌水果。
另外,兵團從建設初期以來,除以原抗戰時期著名的三五九旅為代表十萬官兵就地轉業,進行屯墾戍邊外,一批又一批的支邊青年、復轉軍人、熱愛邊疆建設的人們,都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進疆。還有大批融入其中參加生產的五湖四海的農民、工人、商人,或是學生,參加每年一度采拾棉花的大批臨時勞務工,都已經間接或直接地參與了兵團建設,領略了她的風采。曾經很多兵團人還這么說:兵團人沒有鄉籍和祖籍,只有國籍,在兵團任何一個基層連隊,都能聽到大半個中國的方言。
兵團人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屯墾戍邊這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兵團以其獨特的人文環境、群體構成,這樣一個包容和懷抱五湖四海的俊男、靚女、能人、庸人的地方。山東籍的姑娘與陜西籍的小伙成了一家,四川籍的青年和河南籍的老人成了朋友,原本是五湖四海的人,馬上就成了姐夫、小舅子、兒媳婦、女婿等等,然后,一人連一家,一家連三家,小家連成了大家,久而久之,單干戶就成了串門親戚。什么是單干戶呢?就是兵團人習慣說的沒有成家立業的光棍漢和黃花閨女。這樣也是兵團的一大特色。
兵團內部干部職工之間,有個通俗的說法,形象的說明了這個群體的性質:是農民有工會,是企業要辦社會,是政府要納稅,是軍隊但沒有軍費。我們把他叫做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的特殊組織!實際上,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了不起的創舉:在傳承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兵團,實現了穩邊、實邊、興邊、強邊的四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