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有兩條最根本的價值,一是上帝造的每一個人都是具足、自主和自由的,二是每個人都有個邊界,這個邊界往里去就是自尊。自尊又有雙重意味:一是我的存在要與眾不同,這是我唯一的價值;二是我只能尊重別人的首創。
王育琨
受“以色列創新智慧之旅組委會”的邀請,筆者上月作為隨團導師去以色列考察。這不僅讓筆者有機會跟以色列人學習,更有機會跟隨行的中國企業家切磋。每天的考察項目結束后,晚上我們就找個地方坐下來,把白天受到的心靈激蕩,相互交流印證,連續多日下來,內心便不覺有了一種立體的感知。
在我們接觸到的以色列朋友中,每當說到任何一個細節時,都會不斷地向我們提醒他們的價值和他們的文化。哪怕那些最喜歡叫賣自己的PE和VC,在80%至90%的時間里,也都會說他們的價值系統,猶太人的價值系統,猶太人的文化。
聽著以色列人的介紹,我逐漸理出了以色列人創新的一條思路:其一,以色列幾乎沒有資源,沒有市場,唯有創新,才能生存;其二,教育,從小就將好奇心植入每一個以色列孩子的心中;其三,家庭倫理,一家人每周都要聚在一起信息互動,讓幾代人一起穿越時光機器;其四,對失敗的接納和包容,沒有哪一個人會因為你的一次失敗就把你看扁;其五,猶太人是最國際化的人群;其六,從稅收、激勵、文化到軍隊等體制性創新,以色列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
猶太人有兩條最根本的價值,一是上帝造的每一個人都是具足、自主和自由的,二是每個人都有個邊界,這個邊界往里去就是自尊。猶太人特別講究自尊。幾天下來,我的觀察是,自尊又有雙重意味:一是我的存在要與眾不同,這是我唯一的價值;二是我只能尊重別人的首創,我可以讓他的首創更有價值。自尊也意味著沉穩和定力。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猶太人始祖亞拉伯罕是人類的始祖。歷經磨難,他們幾千年來默默維護自己的信仰。
在參加以色列理工大學建校100周年的慶典時,筆者與幾個85后的學生聚在了一起交流。
我問:“為什么幾天來是50多歲的人在跟我們說創新,而不是年輕的新銳在說創新?”他們答:“他們不能創新了,就只能說創新了。他們說的創新,并不是我們正在實現的創新。”
我一愣神,又問:“那么你們如何理解創新”?
他們答:“我們每天面對現實的真問題,有一種非要去解決的迫切性,總要去挖空心思想辦法,最后拿出獨一無二的新解。”
年輕人所說的創新,說到了極點。創新就是從一定的痛點出發,去挖空心思想辦法。因為創新才能生存。這是一個人活在世上的全部自尊。
創新已成以色列人的一種習慣,就跟呼吸一樣。這是一種對危機刻骨銘心的感受,一種無論怎樣都要與眾不同的沖動。這是一種國民性。哪怕是過了創新的歲數,也要在現實中去跟年輕人,去跟創新中的人去分享苦與樂。他們知道,YES,會帶你走向死亡,能夠帶你走向新生的,唯有WHY。你要形成凡事問問題的習慣,要把你的團隊形成問問題的習慣,如果在任何時點都能問出一個問題來,創新就自然呈現了。
與希伯來大學教授羅伯特?約翰?奧曼交流時,他用兩個圓的交匯給以色列的創新作了一個匯總。他說,一個人每個當下的人生,都是兩個圓的交匯。因為過去的圓成就了你,里面有太多的經驗、習慣、矛盾、糾結、理論、理念、教條、利益、身份、名望等等,形成強大的習性,一直拽著你沿著舊有的軌道下墜。而每一個以色列人心目中,都同時還有一個未來的圓。這是你最初關于未來的夢想,這是你從事一件事起初的追求,這是你的初發心。如果時時處處都在想著這個未來的大畫面,都在與未來建立連接關系,都在從未來思考當下,那就注定會有創新冒出來。
如果在那個拐點上,你已滿足現狀了,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滿足于你的做法,那你已進入一種穩定的慣性,就不可避免地會順著過去的圓下滑。而假如當你在那個點上,依然能保持著饑餓的狀態,依然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依然活在問題當中,那么你就會去與未來連接,從未來的連接處思考當下面臨的問題與糾結,那你就不會被框住,就不會迷失在黑暗中,就會產生躍遷的驅動力。
過去與未來兩個圓相交的地方,或者沿著習慣和惰性下滑,或者朝向未來大畫面上行。在這個點上,如何保持一種上行的態度和趨勢,這是創新的扳機。
奧曼教授說,激勵對于把握那個創新的扳機很重要。在設計激勵結構和激勵機制時,重要的是反復問: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激勵方式?為什么這樣的方式能激勵人?這兩個為什么,把激勵方式的核心凸顯出來了:團隊成員心向往之。一個好的激勵機制,無非是抓住了民心的走向,民心所向是激勵的本源。
我們通常考慮的激勵機制,是智慧的領導人的設計,或是智慧的領導人從公司外部請咨詢公司給設計的。而猶太人的激勵機制的出發點,卻是被激勵者。被激勵者內在的沖動,永遠是一個好的激勵機制的出發點。不是能人設計,而是能人聽從“民心所向”這個自然,道法自然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