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優勢,打造南沙整體“創新型產業集群”,
實現綠色經濟下的快速發展
蔣健才
打造什么樣的創新性產業集群?
深化自然、社會資源優勢,打造最宜人居環境,引領城市現代化與生態化,實現經濟發展與人文生態之平衡發展,互為動力,以生態、人文、優雅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搶先一步,將環境建設變為經濟發展之動力!
建設人文生態文明城市
南沙在2011年聯合國世界最適宜居住城市獎榮獲金獎,這得益于南沙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更得益于當地政府部門長期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南沙應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工作重心!人才流動的主體趨勢大致為:由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程度相當條件下,不斷向人居環境優越的地區凝聚。南沙擁有優越的基礎條件在現有的優越的資源基礎上,不斷發展,必然將能夠凝聚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進入南沙,須知未來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
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發展教育、科研、金融、物流、文化為產業中心,逐漸減少與建設生態環境城市存在相悖因素的項目,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無“陰面”效應影響的項目,吸引關鍵企業入駐。南沙是大三角的幾何中心,地處交通樞紐,外部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其成果易于向周邊地區輻射,利于發展教育、科研、金融、物流、文化為產業,這些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高層次人才,而南沙打造世界領先的生態文明城市,則能吸引大量的高層次人才進駐,這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相得益彰,同時由于其交通樞紐位置,環境優越,人才豐富,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等因素,則將更加易于吸引關鍵企業入駐。
以綠色產業支撐經濟發展
以服務型行業與旅游業為經濟發展之支柱。南沙位處交通樞紐位置,交通便利,海岸線較長,在打造生態文明城市過程中,無形中將大大提升南沙旅游資源,而高層次人才入駐,以打造人居環境的生態文明城市為目標,必然致使城市服務行業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大為提高,而這些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處于較高層次的服務性資源,將為旅游資源的提升有極大的助推作用,而旅游資源的提升,又不斷提升城市服務性行業資源的提升,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作用。
營建軟環境——特色文化氛圍
營建特色文化氛圍,實現硬件設施與軟環境的平衡發展,不斷提升城市地位。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南沙作為國家級開發區,以開放型經濟為主導,以“人氣”促發展,實現綠色經濟下的快速增長,這就需要南沙不但在硬件設施環境上的營建,還需要軟環境的跟進!發掘當地文化特色,發揚中華文化特色,兼容并蓄,創新發展,使城市外在環境與內在氣質的同發展。
海洋經濟開發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相關產業。海洋經濟開發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南沙毗鄰海岸,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我國現階段海洋經濟開發水平尚且較低,主要在于關鍵技術和人才缺乏,南沙在綠色經濟的快速發展戰略下,擁有相當的金融資本、科研中心、教育中心、高層次人才,正可與海洋經濟開發形成互補。
結語
以打造人文生態文明城市為起點,吸引高層次人才進駐,進而帶動包括科研、教育等技術力密集型產業入駐,以及城市服務性產業建設,形成互補,以吸引關鍵企業入駐,提升城市品質,營建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營造文化氛圍,以進一步提升南沙作為旅游城市的發展潛力和程度,反過來助力城市發展,以其高層次的人才與知識為起點,合理開發海洋經濟。各因素建互為動力,互為目標,形成內在動力不竭的持續不斷發展!將南沙打造成一個在綠色經濟下快速發展的整體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創新性產業集群建設發展戰略
以平衡為戰略之頭,實現可持續發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產業集群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個優質的產業集群,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必然要歷經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磨練,不經歷風雨如何得見彩虹,產業集群的發展必然要經過殘酷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不斷適應市場消費需求。只有經受住市場的洗禮,才能培育出產業集群的信用,打造區域品牌。產業集群發展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失衡的發展,必然是事倍功半,最后適得其反,造成資源浪費,損害區域利益。因此,集群發展必須抱以平衡發展觀,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健康發展。
建設文化產業集群
文化產業是在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的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某一區域行業所特有的樣式、方法和特征,其本質是一種產業經濟模式。包括了創意主體、制作主體、傳播主體、服務主體、延伸主體五大主體,和核心集群、外圍集群、邊緣集群三大產業集群。其中,核心產業集群主要包括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業、電影業、娛樂業、藝術業、廣告業等六大產業。
文化產業,未來的新星
文化產業以其獨特的優勢,正成為各國家和地區的主導和重點發展產業。美國文化產業是其第一大出口產業。日本文化產業產值占其國內GDP的近20%,僅次于制造業。韓國文化產業是其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被稱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
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與各行各業融合日益加深,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市場廣闊,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但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與我國豐厚的文化資源、與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依舊失衡,還需要加快發展。
兩種性質的平衡
文化產業既具有商品性也具有社會性,文化產業集群在追逐利益的同時,不能放棄社會效益的追求,兩種效益齊頭并進,平衡發展是文化產業集群的特殊任務。
戰略發展突破
1 明確目標定位,立足整體,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確立產業發展目標。
2 因地制宜地增加產業內涵非,與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民俗資源等相結合。結合區域發展實際,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
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具有益于創新的機制特征、組織結構、環境氛圍。以創新組織網絡和商業模式等為依托,具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為環境。
創新是多樣的
創新型產業集群中的創新是多種含義的,不僅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等,還包括商業模式創新、渠道創新、品牌創新等。
創新是發展的未來
1. 兩種模式的平衡。我國是出口大國,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轉型,人民幣升值,貿易壁壘高豎,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價格優勢正在遠去,靠數量來出效益的時代已經難以為繼,所以由質量出效益,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2.兩種升級的平衡。我國企業升級多是在生產工藝上的升級,企業升級,就是簡單的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這種升級從根本上而言作用有限,對企業效益提升的幫助微小,因為產品開發和設計能力并不會伴隨工藝設備的改善就自然得到提高。所以最后是一流的設備生產二流的產品,賣出三流的價格。
3. 兩種優勢的失衡。我國中小企業將比較優勢作為國際競爭力的主要依據。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唯有創新才能構建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牢固基礎,基于知識和能力的競爭優勢是企業占有和保護比較優勢收益的屏障。所以,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應把握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相結合,側重平衡。
區域在產業集群建設中的作用
1 “無形”與“有形”要平衡
在利用市場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依靠市場引領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但同時也強調政府的引導作用。
2 搭建橋梁
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產業集群是企業和產業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分工協作不斷深化的產物,行業協會是維護企業間分工協作關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創新型產業集群離不開行業協會及相關組織的支撐。
3 中小企業是發展的重點
許多創新型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即使是創新型大企業也是從中小企業發展而來。一個國家欲獲得國際競爭優勢,不能只靠本國的全球性大企業,還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業集群。而且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是支撐就業的主要平臺,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因此,地方要對中小企業創新予以的支持;積極組織中小企業參觀考察先進企業等。
4 “推波”與“助瀾”
創新的區域文化,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離不開區域文化的作用,因此,培育有利于創新的區域文化是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重要手段。建立勇于冒險、不斷進取和寬容失敗的集群文化等。
作者介紹:資深行業發展預測專家,中國平衡預測法創始人,蔣健才老師,積二十多年之精心研究,獨創蔣氏平衡分析法。
二十多年來,蔣老師的平衡預測法,以其預測的科學性,準確性,實用性和普及性而享譽各行各業。
蔣氏平衡分析法,凝聚了我國歷代先賢之智慧,結合當代科學之辨證,對社會形勢,市場變化,市場需求,應變韜略,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戰經驗。多年來,為政府部門,行業,企業作出準確的診斷。指出行業存在之問題,提出解決之辦法,指點迷津,出謀獻策,先知先覺,命中率高,屢奏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