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50家P2P平臺倒閉 四種死法敲響警鐘
新浪微博 @電商培訓師廖志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ackielzw
來源: 證券日報2014-06-28 12:15:33
P2P網貸平臺的迅猛崛起,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中最耀眼的“奇葩”。其“奇”之一是千余家平臺成交額去年已突破一千億元,其“奇”之二是此起彼伏的平臺倒閉潮。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至今已有120多家平臺倒閉。在監管政策正在加緊落地的背景下,P2P行業大洗牌勢不可擋,一場蛻變正在悄然發生。
預謀詐騙、平臺自融、運營不善、壞賬拖累等是網貸平臺倒閉的主因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這就是眼下P2P網貸平臺的“詭異風景”。
P2P行業在經歷了去年爆發式增長之后,今年以來仍沒有歇腳的跡象,新平臺不斷冒出。與此同時,倒閉的P2P網貸平臺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據網貸之家統計,2013年有70多家P2P平臺涉嫌詐騙或者跑路。另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僅半年時間已50家平臺被爆出因涉嫌詐騙、自融或提現困難等問題而倒閉。出現問題的平臺以廣東省最多,達19家,占總數的37%;其次是浙江省,有7家;上海市有6家,江蘇省有4家。其中影響較大的倒閉平臺有:國臨創投、錢海創投、旺旺貸、卓忠貸、網金寶等。
此前有業內人士認為,去年以來的倒閉潮是對P2P行業的大洗牌,讓行業重新回歸了理性。但近期連續發生的網金寶、科迅網跑路事件,再一次給投資者拉響了警報。
四種原因致使網貸平臺倒閉
據資深網貸投資人、互聯網金融分析師王偉忠介紹,P2P網貸倒閉平臺大多會經歷“首先提現困難、繼而水軍在公共論壇和QQ群發表言論維穩,再到平臺主要負責人失聯以及網站無法正常打開,最后投資人報警”幾個階段。雖然其倒閉的過程類似,但究其背后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是建立平臺是以圈錢為目的進行的詐騙行為。這類平臺一般以“高息”、“短期標”吸引投資者,發布大量假標吸收資金后便卷款“跑路”,表現為平臺突然無法登錄或是負責人消失等。
此前曾在網金寶上投資過的陳女士告訴記者:“當時登錄網站一看,說是和央行合作、工信部認證,收益加上分紅,年化收益差不多到了20%,覺得應該挺不錯的,就投了幾萬塊錢試試。可沒想到,還沒到結息的時候,網金寶平臺就打不開了”。像陳女士一樣的受害者并不在少數。據了解,事發當晚在受騙投資者自發組成的“網金寶維權群”中就有逾百人進行了登記。
若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類以詐騙為目的的P2P網貸平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造假。比如網金寶公開的辦公地址就是虛假的,網站宣稱與央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而所配的簽署協議時的圖片則是經過PS的。另一個于近期“跑路”的平臺科迅網上的高管照片也是PS造假,位于廣東的鑫淼源投資、明啟華投資則都是空殼公司,注冊地址也是虛假的。
第二是平臺自融。指的是有資金需求的人自己設立一家P2P網貸平臺,為自己或相關企業進行融資“輸血”,資金并沒有流向真實的借款人。這類平臺的特點集中表現是高息短期,貸款人不多,但單個貸款人的貸款金額卻非常高。自融平臺在操作上直接就觸犯了銀監會所劃定的四條紅線之——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而今年上半年出現問題的中寶投資就是其中的典型。
據悉,中寶投資的法人代表周輝對外宣稱,“中寶投資”是從事民間網絡借貸的P2P平臺,吸引投資人創建賬戶并充值,隨后其利用40多個虛假會員賬戶頻繁發布虛構的借貸協議,以高息吸引投資。由于貸款到期后平臺會將本金加利息轉入投資人的網站賬戶,并可順利提現轉入真實銀行賬戶,所以讓許多投資人認為“中寶投資”是可靠的P2P網貸平臺。但事實上,據網貸天眼統計稱,中寶投資的實際借款人只有47人。并且,經調過調查發現,平臺上發布的項目90%以上都是周輝虛構的。周輝將中寶投資作為自己的融資平臺,投資者資金全部進入他的個人銀行賬戶,用于運作他的珠寶生意,涉及金額高達3億元。
第三是平臺運營不善,無力支撐,最后選擇關閉平臺。中E邦達、大地貸、速速貸等平臺都屬此類。“平臺運營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拆標’及期限錯配導致平臺資金鏈斷裂,借新還舊的把戲沒有及時跟上;另一方面就是平臺本身的風控力度不足,讓一些‘壞標’上線,貸款無法按時收回,致使平臺無法正常運營。”王偉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
拆標是網貸平臺為了吸引投資者最常玩的把戲,即把長期標拆成幾個短期標、把大額資金拆成小額資金,從而把交易周期縮短,放大交易金額。王偉忠告訴記者:“從表面上來看,短期并沒有問題,可是一旦中間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比如新充值的資金沒有跟上,風險就不可控制。或是平臺上的標雖然到期,但是借款合同上的真實還款日期卻還沒到,若同時出現幾個這樣的拆標,那平臺的資金鏈就容易斷裂”。
第四是被壞賬拖累致死。隨著P2P行業的野蠻生長,及一些國資背景的大企業乃至上市公司加盟到這個行業,各網貸平臺加快了做規模、大肆圈地的步伐。雖然一些網貸平臺對外聲稱壞賬率只有1%左右,實際上由于沒有第三方數據,其壞賬率“全憑自己一張嘴”。銀行對借款人的資質審核非常嚴格并要求抵押或擔保的情況下,平均壞賬率也只控制在1%左右。查閱上市銀行今年一季報可以發現,從不良率情況來看,上市銀行不良率普遍接近或超過1%。除部分銀行,如農業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的不良率與年初持平以外,多家銀行的不良率出現不同幅度的上升。今年4月8日,宜信被曝投資東北地區的房地產項目出現8億元貸款壞賬,雖然宜信回應承認在東北地區投資了房地產項目,并稱總規模不及8億元,但真實情況仍然是謎。 宜信CEO唐寧曾經聲稱的壞賬率在2%-3%。
新浪微博 @電商培訓師廖志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ackie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