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長江經濟聯合發展(集團)公司主辦的“發展平臺經濟與促進區域合作高峰論壇”舉行。這是我國首次有關“平臺經濟”這一概念的主題論壇,并提出,平臺經濟是上海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抓手。那么,平臺經濟究竟包括哪些平臺,又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全球平臺服務“一個蘋果”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理事長戴相龍為“平臺經濟”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歸納:平臺經濟就是利用互聯網收集整理公布企業需求,幫助企業生產交易提供綜合服務,以降低成本、提高規模經濟,帶來經濟效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建國則補充說,平臺經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大趨勢。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三次文明浪潮,第一次是農業革命,第二次是工業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世界將成為一個特大的跨區域、無障礙平臺,從而推動全球貿易。
事實上,平臺經濟的作用已經體現在世界500強企業上。這些企業通過信息平臺,將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分割出來,分別形成了制造平臺、采購平臺、信息平臺、物流平臺、營 銷平臺、售后服務平臺等。例如,波音公司是全球頂尖的飛機制造商,但公司自身的主要精力是為飛機生產進行數字化定義,然后通過多個“平臺”,將飛機的生產銷售發包,其中僅波音747的450萬個零部件就外包給61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家企業。而年輕人喜歡的蘋果公司也是平臺經濟的受益者。蘋果公司將蘋果的70%的制造環節分包給中國和東南亞的企業,公司本身則集中全力研發操作系統和核心配套軟件。
專家們還表示,隨著平臺經濟的發展,制造業已經不是唯一的受益者,平臺經濟在服務貿易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根據WTO定義,服務貿易共有17類。眼下,每一類都可以找出出類拔萃的平臺:馬云創辦的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中平臺經濟運用的典型案例;會展業同樣是平臺經濟的一個分類,例如資源有限的美國拉斯維加斯就靠打造世界領先的電子消費展穩坐該領域平臺經濟的首位,每年向美國聯邦政府繳納40億美元稅收;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也是平臺經濟的一種,依托這一平臺,浙江衛視已經獲得超過20億元的收入。 賣買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占松林則用自己企業的案例,具體講述了平臺經濟是如何運作的:賣買提平臺將其他行業的商業模式進行移植,把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進行分類整理,繼而提供給中小企業參考;通俗地說,“大家吃喝住行的數據都在賣買提的數據庫中”;利用這個平臺,很多中小企業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捕捉消費需求和市場動向,繼而開發出有潛力的產品或服務;消費者也能通過平臺,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專家表示,這就是典型的平臺經濟,具備平臺經濟的三個特征:搭建一個平臺,讓各方一起參與降低成本;為供求雙方提供免費信息,是一個免費的平臺;以客戶最大化為目標,推動各方協同發展。
農民工和高科技人才都能享受
正因為平臺經濟具備涉及范圍廣、行業受益面大的特點,所以被視作轉變發展方式的切入口。有專家說,平臺經濟是一種智慧經濟、服務經濟,它不消耗資源、不污染環境,既能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也能解決高新技術人才的就業問題。
但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推動現代服務業由以往的大而全向未來的小而精轉變。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周禹鵬表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轉型的本質要求。基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外包、遠程服務為基本業態的平臺經濟,是經濟轉型的必然產物。平臺經濟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完全突破了時空局限,從而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真正實現服務的可貿易化。平臺經濟打破了由現行管理體制所造成的、事實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地區封鎖,從而促進區域合理分工與合作,加快各類資源的有效流動和配置。
所以,發展平臺經濟必須拓寬視野,破除傳統經濟觀念的羈絆。專家提出,典型的傳統經濟觀念追求大而全,或者“螺螄殼里做道場”式的小而全;但現代市場經濟是市場細分化的產物,細分化的顯著特征再也不是“凡事不求人”,而是“別人能干得更好,那就讓別人去干”。通俗地說,就是要提倡服務外包。服務外包既是平臺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發展平臺經濟最快捷、最經濟的途徑。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包季鳴強調說,平臺經濟不僅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也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當今世界,“新”和“快”比“大”和“好”更加重要:“你不要完善完善再完善、規模規模再規模,如果沒有新和快,等你拿出來,什么都晚了。”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提出,發展平臺經濟的另一個突破是要從用戶最大化到服務最大化。依舊以蘋果公司為例,可以解釋何謂“服務最大化”。消費者運用蘋果終端,可以享用音樂、影視、手機、雜志等各種功能,但這些功能的具體內容不是蘋果公司開發的,而是由蘋果提供一個平臺,成千上萬的軟件公司提供的內容。其中,蘋果提供的是一個發布軟件的平臺,并且平臺上28%的應用軟件都是免費的。這就使得更多的消費者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發布自己的需求,更多的企業也有機會借助這一平臺推廣自身;至于蘋果,既能從企業的發布中獲得分成利潤,也能保證平臺上始終有最多的服務需求,從而形成蘋果公司、軟件開發企業、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從“總部之爭”到“平臺合作”
平臺經濟的發展不僅關系到企業分工,也將影響到區域發展布局。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指出,在平臺經濟之前,“總部經濟”是一個熱門詞匯。但隨著多年發展,很多地區爭相吸引各種企業“總部落戶”,“總部之爭”日趨激烈。事實上,根據世界公司500強的說法,全球頂級優質企業的總部也就500家,因此上海要建設“四個中心”,僅僅依靠總部經濟是不行的。此外,眼下的跨國公司總部也不再是20年前的總部。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跨國公司同樣出現了扁平化發展,在總部下面形成多個平臺,包括研發平臺、營銷平臺等。可見,現代的總部經濟也離不開平臺經濟,對上海“四個中心”建設而言,既要有總部經濟,也要有平臺經濟。
事實上,發展平臺經濟,還能將不同地區間的“總部之爭”轉變為“平臺合作”。市商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張新生指出,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中,平臺經濟推動上海與其他區域深度合作。他解釋,特大型城市、經濟中心城市必然是體系最完善、交易最密集的市場之一,國際大都市更是全球市場網絡的樞紐和節點,承載了配置國際性生產要素和各類資源的市場功能。從這點看,國際貿易中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平臺。通過這個大平臺,上海既是全球市場網絡的樞紐和節點,又能發揮上海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作用,提升城市服務與輻射功能。
作為平臺經濟的探索者,長江聯合集團推出了 “上海陸交中心”這一平臺。自2008年運營以來,上海陸交中心已覆蓋全國物流供應商、需求商及配套服務企業的會員10萬余家,實現100萬多次日訪問量、80萬條日有效物流服務供求信息、16萬筆撮合交易數、271億元撮合交易貨值總額。董事長王亞奇認為,這恰恰是平臺經濟推動區域合作發展的最好注解。他表示,區域發展轉型取決于現代服務業的帶動力,平臺經濟企業通過創新模式,以市場化方式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能夠輻射全國、服務全國。另一方面,隨著區域發展的能級提升,平臺經濟能進一步降低發展成本,成為今后區域合作的新亮點。伴隨更多平臺企業的興起,可以顛覆原有的商務模式了,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市場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