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央行意外引導人民幣大幅貶值之后,很多人在鼓吹新一輪“貨幣戰爭”開打了。
然而,假設中國的行動真的會引發美國等“戰場老兵”可以預見的反應,那么,有一個被
經濟學家視為已經證據確鑿的事實可能被這些“士兵們”忽略了——貨幣不再是曾經的貿易武器。
據英國《
金融時報》,世界銀行對包括中國在內的46個國家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如今,貨幣貶值對刺激出口的效果僅有上世紀90年代的一半。
世行還發現,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融入程度越深,本幣匯率變動對出口的影響可能就越少。
對于想要依靠本幣貶值來尋求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國家來說,在貨幣貶值的影響方面,人們的認知和實際效果之間存在差異,上述研究的作者之一、世行
經濟學家Michele Ruta表示。
Michele Ruta進一步補充道,如今的事實是:對多年的相關數據的研究結果表明,貨幣貶值造成的影響力可能比過去小得多。
導致上述現象背后的理由有很多。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過去二十年間出現的全球供應鏈,并且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復雜。許多產品的零部件產自全世界不同的國家。產品產地比過去容易替代。
貨幣貶值的確也還能提升出口競爭力、降低國內成本,但與此同時,卻也令進口成本增加。這在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令貨幣貶值對出口刺激的作用變得更加復雜。比如,一部手機的屏幕可能是日本
生產的,芯片可能來自韓國,其他零部件則產自東南亞。因此,理論上來說,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貨幣貶值,盡管能降低本國成本,卻無法改變其他進口零部件成本相對上升的事實。
第二、非價格因素。布朗兄弟全球外匯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在本周發送給客戶的報告中指出,盡管日元在過去一年貶值了17%,但二季度出口卻下滑了,降幅甚至是五年來最大的。韓國、臺灣甚至德國,都出現了相同的情況。Marc Chandler認為,需求疲軟是比匯率更加重要的因素。
“很多人錯過的一個關鍵信息是:美國、中國 和歐洲出口的最好的東西不是貶值了的貨幣,而是他們強勁的需求。”Marc Chandler表示。
對于中國來說,中國的進口強度(即進口部件在出口產品中的占比,import intensity)已經比過去十年大幅下降了。中國一直在擴大自身的供應鏈,這也被一些
經濟學家視為近些年全球貿易增速放緩的原因之一。
此外,一個國家的
經濟結構也可能是影響一個國家外貿競爭力的因素。比如,日本幾乎沒有自然資源,但美國卻物產豐富。中國大陸可以建造起自己的供應鏈,但中國臺灣卻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