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改革勢在必行,足以成為深交所創業板有力對手的戰略新興板有望更快面世。它將強化國內資本市場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持,可能肩負退市中概股回國上市的重大功能。
“新興戰略板”并非新詞,但近期頻頻出現,已經成為上海推動科技創新的一項重大舉措。前日中國央行在今年的金融穩定報告中明確提出促進股市平穩發展的舉措,包括繼續壯大主板、中小板市場,積極推動證券交易所市場內部分層,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戰略新興板。
據新華社消息,昨日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鄭楊稱,上海在積極采取措施推動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具體措施之一是加快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獨立的市場板塊——戰略新興板,設置與主板差異化的上市財務標準。上海將建立適合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制度安排,推動尚未盈利、但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技創新企業上市。
何為戰略新興板?
本月19日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上證2015中國股權投資論壇”期間,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世安表示:“戰略新興板聚焦的就是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重點服務于已跨越了創業階段、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尤其是這兩類企業中戰略意義明顯的企業。”
劉世安稱,此板塊上市條件更包容,首先會淡化盈利要求,主要關注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還會引入以市值為核心的財務指標組合,形成多元化上市標準體系,允許暫時達不到要求的新興產業企業、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
此后,《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據知情人士介紹,戰略新興產業板的新市場將面向那些中國政府為創建創新推動型經濟所青睞的行業中的公司,這些行業包括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科技。上交所考慮放松部分規定吸引企業在此板塊上市,比如若預估市值至少60億元的企業申請上市,可豁免收入方面的要求。
戰略新興板意義何在?
上述《華爾街日報》報道提到,知情人士評價,這一新板塊無疑會給深交所的創業板構成威脅。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也提到,市場對戰略新興板的一大關注點是,會不會與創業板形成直接競爭。
從數據上看,創業板就相當于戰略新興產業板。創業板啟動至今上市400多家企業,其中傳媒、電子、通信、計算機、環保、醫藥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74%。戰略新興板勢必會與創業板有一定重疊。
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財苑)金融研究院認為,目前中國資產市場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持嚴重不足,具體表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散落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三個板塊,板塊特征不明顯。而且,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盈利性、股權結構、組織架構等方面不符合現行的發行上市條件,現有體制機制未能有效支持這類企業發展。
申萬宏源研究報告認為,根據戰略新興板的定位,其重點覆蓋對象將是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大發展領域企業,以及科技創新型企業。而這方面本月也有重要文件出臺。本月19日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了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金融扶持政策,這可以為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提供資金保障。
除了彌補國內資產市場對戰略新興產業支持的缺失,戰略新興板還肩負一項重要功能:承接海外中國股票回國上市。
此前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近年來,這些在境外上市的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沒能獲得國際投資者的認可,股價長期低迷,融資功能基本喪失。從2010年開始,中概股出現密集的私有化退市,85%的相關退市企業都屬于戰略新興板服務的范圍。財經市場人士因此預計,上交所戰略新興板的一大重要功能是要承接回國上市的中概股。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