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建國70周年,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正在播出的是1978年前的建設成就。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對于毛主席經濟建設成就的肯定,也是歷史的回歸和轉折。 《偉大的轉折》表明,在革命時期戰爭年代,毛主席是正確的。偏離毛主席路線,就失敗。 《我們走在大路上》表明,毛主席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路線也是正確的,偏離了就付出沉重代價。
過去總聽到有人說,毛主席打仗行,沒人比。但經濟和建設不行。可40年后證明毛主席經濟和建設也很行,否定了也不行。
那么,毛主席為什么總是正確的? 這不是神化毛主席? 毛主席是人,不是神。但是毛主席有一句話:人多力量大。 創立之初,學習蘇聯經驗,也是搞城市武裝暴動。周恩來領導了上海武裝工人起義和南昌起義,毛主席是最早從事農民運動的黨的領袖,道理很簡單,中國的工人很少,而中國有廣大的農民,農民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把農民發動起來,就掌握了巨大的革命力量。 秋收起義,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也是走農民和農村路線。這是戰略上的。
在井岡山毛主席曾親筆寫了一幅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里殲敵人"。這是戰術上的。
在總體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格局下,創造局部的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的形勢,才能打勝仗。 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毛主席的戰略方針也擺脫眾多敵人的圍追堵截,并尋找和創造消滅敵人的機會。 每到一地,紅軍打土豪分浮財,也爭取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紅軍在長征中也得到了不少的兵力補充。 抗戰時期,八路軍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也是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發動群眾,開展人民戰爭。 而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將解放區的農民發動了起來,他們為了保衛勝利成果參軍參戰,動員起千百萬人民的力量,也就打敗了反動派。 戰爭年代,毛主席說兵民是勝利之本。
經濟建設時期,思想三大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經濟建設是新事物,需要新的探索,這就是事實求是。但根本的辦法還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依靠工人和農民才能獨立自主。而不是依靠外國人。 有人說,精英治國,能人治廠,鄉紳治村。說到底,他們還是不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 有人會問:黨的領導呢? 毛主席說:黨的領導就群眾領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永遠不脫離群眾。不論革命還是建設,不論經濟還是戰爭,只要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就一定能勝利。 這就是毛主席總是正確的根本原因所在。 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中國的管子講了一句話:“夫霸之所始,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也是現代中國的治國理念。 以人為本這句話非常哲學,但又是非常具體的。 管仲講這句話的時候是說,人是生產力,人能種田;人是戰斗力,人能上戰場打仗。誰的人多,種的糧就多,國家就富;誰的人多,上戰場打仗的人就多,就能打勝仗。 因此,管仲采取了一個辦法,把貴族世襲的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搞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土地改革,各個諸侯國的農民就都跑到齊國來分田分地,“歸之若流水”。因為正常的生育人口增長是緩慢的,管仲土地改革,吸引了各個諸侯國的人遷移到齊國,人口突然爆增。 齊國成了春秋首霸。 文欣結語:毛主席是最懂得“以人為本”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家!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主席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