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來了,傳統企業備受打擊,感覺日子不好過了。
移動互聯網來了,門庭冷落的傳統企業認為再壞也就這樣了。
共享
經濟正在走來,可能大部分傳統企業尚不清楚即將迎來的是什么。
Uber成立5年估值超過500億美元,是沒有汽車的全球最大出租車公司;Airbnb成立7年估值達255億美元,是沒有房產的全球最大住宿服務提供商……這類秉承“共享精神”的創業公司的快速崛起,標志著共享
經濟商業新生態的到來。
看到了嗎?共享
經濟時代,你的對手不僅不可捉摸,它甚至可能顛覆你所在行業的商業規則。
前段時間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歷史上首次在中共中央決議中提到“發展分享
經濟”,這是最高決策層對互聯網前沿理念和實踐的積極回應。
政策上的
戰略支持為我們定下了風向標——共享
經濟真的來了。這個商業新生態盡管還“年幼”,盡管還不太兼容
市場或法律游戲規則,但它已踩著時代的脈搏走到前臺,成為傳統企業不得不重視的一項存在。
共享
經濟到底是什么?從概念上講,共享
經濟是將原先由于技術手段或者商業模式的限制無法參與
經濟活動與
經濟流通的
生產生活資源,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或者商業模式投入到
經濟活動與
經濟流通中,重新產生
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的
經濟模式。簡單來說,共享
經濟是基于閑置資源使用權的精準匹配與連接,實現
生產要素的社會化,提高存量資產的使用效率。
2.傳統商業模式的低效協同是其發展的商業動因;
3.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領域應用,讓供需信息實時、精準的高效匹配和信任鑒權成為可能;
4.消費觀念的轉變所帶來的消費者行為模式變化等。
共享
經濟產業鏈是一個動態的生態圈,它打通了
生產與消費的壁壘。每個消費者既可以是生態圈中以供給為形式的外圍組成,也可以隨時轉化成為以需求為核心的中心,每個人或每個企業都有可能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者或需求方,這種方式決定了整個交易
市場的無限外延能力。
共享
經濟改變了一切:產業重構孕育的巨大空間、零邊際成本社會、
職業多元化……
本文刊載于《
銷售與
市場》雜志管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