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節并不是游嶗山的最佳季節,但是春夏秋嶗山游人太多,偏是冬季人少,人少處幽靜,則幽靜方能細加體會,或冬季的嶗山偏有意味也未可知。這樣想著就一路驅車到老君峰下,在太清宮石牌坊前停下,就見此處三面環山,南向大海,的確安詳。這時候海上有灰亮的日頭,透過蕭疏的樹木望過去,太清灣里的海水也是灰亮,更亮地反射著銀色的日光。總之,一切都是灰色調的,灰到了底。再加上灰褐色的樹木,灰白色的山石,適合于水墨和皴法,是不加色的國畫了。
說是全真道教的天下第二叢林,但是我對道教并無甚研究。游人也無,從三官殿正門進入,男導游就開始滔滔不絕,把太清宮,鐘鼓樓,元君,元辰等等歷史與建筑一一道來。什么太清宮于西漢建元元年由張廉夫創建,原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庵,后改稱太清宮。什么唐天佑元年,道士李哲玄與張道沖等人施建三皇庵。什么金章宗明昌六年名道邱處機曾在太清宮講道傳玄,弘揚教理
教義。看著太清宮逶迤山坳,我想的是自然與宗教的關系,原是禪修之地總在風水佳好之地,選址之人,云游四方,想來對自然是有感悟和比較的,十方道眾在此好地相聚研道清修,講的是與自然和諧。這也就是大道自然,或者說道法自然。
太清宮自然環境之好,也可以從庭院里生長的樹木看出。想來在春夏秋三季更是郁郁蔥蔥地茂盛吧?我一個學生,前年夏天獨自游走嶗山,回去曾經寫了一篇《嶗山記》,其中描寫嶗山的清涼和幽靜,也闡釋悟到的中國山水觀細微之處。太清宮的樹雜,有松柏,有翠竹,有古銀杏樹,樹齡都在幾百年之上,大約每代人觀之,都會憑生出無限感慨吧。有明代山茶花,因此引發了蒲松齡的靈感而寫出《絳雪》,故事情節多少有些旖旎,或者可以做新的解讀。自然也是想象的源泉,山茶在這個季節開出了紅的花朵,十分觸目。有唐代的龍頭榆,斜斜地彎曲著生長,宛若游龍,因此得名。最奇異是漢代的柏樹上長有凌宵、刺楸,三樹合一,乃是絕無僅有的奇觀。據說奇花異卉達八十余種。走到院墻角,還有黃色的臘梅開放,嗅之清香悠悠。
所以,比起庭院的古木,道觀本身倒成為其次了。三官殿供奉的是堯舜禹三位天地水官,依然是自然崇拜,經導游與看殿道士商量,乃允許我進殿參觀,細細端詳殿內雕像,大約都是近年所塑,色彩鮮艷,雕像周身設置有粉紫色燈光,照得雕像也是神秘幻化。隨后參觀三清殿。正殿供奉著三清尊神。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所以這三神也是最高尊神。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之三,也演化為道教的洪元渾元太初三個世紀,道無處不在,人格化之后就為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神,道教對世俗化生活的影響,也可以從現在還使用的道理一詞和人們通常會說的你知道嗎看出。兩個配殿各供奉東華帝君和西王母。三清宮右拐,則是不大的關岳廟,供奉忠義之神,也使道教更加民間化。
而旁邊的一堵粉墻則就是傳說的嶗山道士穿墻之處,文學演繹出的名勝,通常不為我在意。因此呵呵一笑離去。蒲松齡有八篇文字和嶗山有關,幽居之時,托體古木花草,也可附會出無數瑰異的故事,蒲松齡的可愛,就在于此。看過神水泉,就走到三皇殿。中間的伏羲天皇手捧太極圖,旁邊是地皇神農和人皇軒轅。兩側供奉的是古代十大名醫,承蒙允諾,一個人走進殿內細細觀看。三皇殿外旁邊墻上,導游特地指給我看,是成吉思汗皇敕給邱處機的護教碑文,用玻璃護著。一路漫步著,聽導游很有興致地解說,和眾人也談到道教的始祖老子,談到《道德經》的精義之處,也談到張三豐和邱處機,談佛教的興起和道教的衰微,就走出了太清宮,和導游告別,上車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