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晉文公有一個法官叫李離,,他是當時國家的最高司法長官。有一次,他聽信下屬匯報的案情,將人錯判了死刑。在得知自己錯判之后,李離便把自己拘押起來,要以自己的生命來抵死罪。晉文公得知后,到監獄里看他,勸告說:“官階有高低,處罰也有輕重,這案子是下面人弄錯了,并不是你的罪責啊!”李離回答:“我的官職很大,從沒有讓給下屬一點權;享受很多奉祿,卻沒有賞給下屬一點利益,現在錯判殺人,卻把罪責推卸給下屬,這我可沒有聽說過。”晉文公又勸道:“你認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嗎?”李離說:“法官斷案有法規,錯判刑就要親自受刑,錯殺人就要以死償命。您因為臣能聽察細微隱情,決斷疑難案件,才讓我做法官。現在我察辦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應該判處死罪。”最后,李離長跪不起,只是說:“理有法,失刑則刑,失死則死,我罪該處死!”于是,他堅決不接受晉文公的赦令,伏劍自刎而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離伏劍”的故事。
聽了這故事,令人深感震撼,于是我就聯想到:我們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是否也應有一點“李離伏劍”的精神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從“李離伏劍”中最起碼得到以下九點啟迪,愿同網友交流:
一、理有法,失刑當刑。公司有制度,不管是誰違犯了,都要受到應有的懲罰。尤其是“掌刑”的人,更要嚴于律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失誤和錯誤推給他人,尤其不能推給下屬。要有敢作敢為的精神。
二、欲正人,首先正己。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何為正?——正人君子、正氣凜然、堂堂正正、正大光明、正不畏邪、不偏不倚。因此,管理者要想治人、正人,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和言行。正所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
三、內自省,反求諸己。“自省”和“反求”都是孔子的主張,他一方面要求君子要善于經常自我反省;另一方面要求君子,在“行有不得”的時候要善于檢討自己的錯誤。孟子則舉出了具體的例子,比如:“愛人不親反其仁;禮人不答反其敬;治人不治反其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四、言寡尤,多聞闕疑。“言寡尤”這是孔子告誡我們的:“說話要少過失”;“多聞闕疑”,也是孔子的教導:“要多聽,有疑惑不解的地方,不要妄加評論。即使是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
五、行寡悔,多見闕殆。“行寡悔”,就是做事少后悔。怎樣才能少后悔呢?孔子說:“要多看,有不是很妥帖的地方,不要妄加判斷,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后悔。”
六、勿憚改,勇者不懼。“勿憚改”,孔子鼓勵我們“不要害怕改正錯誤”;在錯誤面前,要做無所畏懼的勇者。毛主席也曾說過“犯了錯誤并不可怕,改了就是好同志。”咱們老百姓也常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錯。”圣人之所以“圣”,就是因為他能做到“勿憚改”。
七、行有道,君子懷德。作為管理者的君子,一定要行得正,走得端,依“道”而行。并且一定要“常懷仁德之心”。沒有仁德之心的人,一定離經叛道。行有道的關鍵在于:依照規律和規矩行事。好有一比,人家開車右側通行,你非要左側通行不可,不出大事才怪呢。
八、思無邪,見賢思齊。“思無邪”是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思想純正”。“見賢思齊”,是孔子對有為君子的指導:“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向他看齊。”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樹立自己的學習標桿。
九、不逾矩,厚德載物。“不逾矩”,是孔子的告誡:“不越出做人做事的規矩。”“厚德載物”,是《易經》中《坤卦》的主卦詞。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你要承載天降之大任,就必須以德為先,且須厚重而又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