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煮雞蛋,誰不會啊?可是我要問你,如何煮一個溏心的雞蛋?恐怕你就不會了。其實很簡單,把雞蛋放入涼水里浸泡3-5分鐘,然后放入涼水中煮開,后用小火(開水冒小泡的狀態)煮8分鐘就可以了。這是英國一家機構專門研究出來的,多年來,他們不斷向人們傳播煮溏心雞蛋的方法,《經濟觀察報》刊文介紹了這種方法,我如法炮制,果然煮出來的雞蛋是溏心的,特別好吃。
這件事讓我陷入思考:這么簡單的方法,為什么我們煮了一輩子雞蛋都沒有發現?
我看過一部紀錄片,這樣的場景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在美國一個家庭農場,一家三個人殺雞都要搞個機器,分工操作,有人專門放血,有人專門摘毛,形成流水作業。我自然想到,如果是中國人,會怎么做?于是,專門到市場觀察,我發現,節假日前,通常菜市場賣雞的檔口都特別繁忙,無論怎樣忙,殺雞的小工們都是各干各的,從殺雞放血到除內臟、洗凈,全部程序一個人操作,我們很難想象在三個人中間做到明確分工,流水作業。
這樣的行為差異意味著什么?
我認為是意識的不同。
美國人是典型的工業思維——分工與協作。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一章就論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認為,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他列舉制針業來說明,“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么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也制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來。”
他分析分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原因:“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礎上方才可能。”
現代工業社會是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的,分工使得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但也使得工序和工序之間、部門和部門之間、行業和行業之間依存度越來越高,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工作效率、品質會影響到別人,正因為如此,它需要用標準來規范工作行為,達到有效協作。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總結第二次浪潮(工業化文明)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標準化,這是工業化社會的潛在法則。因為,工業化社會生產千千萬萬同樣的產品,大規模生產要求機器、產品、工序的標準化,沒有精確的標準,生產就不能有序進行。這和傳統的農業社會完全不同。傳統農業耕作基本是個人行為,不需要標準來統一。你的效率、質量和別人沒關系,工業化社會則不同,在現代化流水生產線上,每道工序必須精準,否則,會影響其他工序。
由此,標準化的原則,逐漸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工業文明需要標準化的重量和長度單位,所以,法國大革命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把工業化以前歐洲普遍使用的雜七雜八的度量單位加以改革,使用“米”制和新的歷法,統一的度量制度在工業化過程中很快普及到全世界。又如,一個不斷擴大的市場需要一個相應的標準貨幣,甚至標準價格。工業化各國逐漸地做到了禁止一切非政府發行的貨幣,而實行了單一的標準貨幣。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創始人西奧多伐爾不僅使電話機及其原件標準化,而且把他的公司的業務程序和行政管理也標準化了。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則將工人在勞動中的每一個動作實現了標準化,極大提高了勞動效率,這才有了科學管理。
在農耕時代,各國、各地方的時間是各自確定的,因為火車的運行,全世界使用了統一的標準時間。
標準化帶來的是秩序和效率。
有人說,要想讓德國人干好工作,你給他標準就行了。在德國,連家庭主婦出門都帶著小筆記本,她們不斷記錄一些事情,最后形成標準,例如,學習一個新菜式,她要記錄下糖、鹽、醬油等等的精確用量以及烹制的程序,這是工業思維帶來的行為習慣。
中國人做許多事是根據感覺來做的,即便有流程,也是模糊的,這是農耕思維的遺留。因為古代農民種地主要靠老一輩的感官經驗傳授,不講究科學方法,所以,也不需要精確,八九不離十就可以。因此,在我們的語言中,有很多模糊的概念,例如,農民會講他“用了一袋煙的工夫”做什么事,一袋煙的工夫是多久?這是時間概念上的模糊,農民每天種地不需要把時間精確到分秒,差一點也和別人無關;而在現代工廠,機器的運行都是精確到分秒的,不能有時間上的誤差,否則,差之毫厘則失之千里,所以,工業化時代人最基本的素質是“守時”。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農耕文明,在我們的潛意識里,農民意識根深蒂固。例如,不守時,不把標準當回事,凡事喜歡自己從頭做到尾,不善分工協作,“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等等。
對于標準,我們堂而皇之地認為,凡事要變通,標準是死的,人是活的,標準要跟著人走。這樣看似方便靈活,其實效率低下,例如,在知識管理方面,靠口傳親授,師傅帶徒弟式的知識、技藝傳播方式,溝通成本高,速度慢;因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會導致高誤差率;還因有些內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有文字的詳細記載使得許多技藝失傳。
其實,煮雞蛋這件事,要想研究出標準不難,反復試驗,總結一下,誰都能做到。問題是,我們根本沒有這個意識。
有精確的量化標準和操作方法,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通過簡單的文字介紹,只需10分鐘就能讓全世界的人學會煮溏心雞蛋,知識傳播的效率之高,這是農耕時代的口傳親授不可想象的。
我忽然悟出,麥當勞為什么能迅速擴張至全世界每個角落?因為,它對餐飲業進行了一次革命,將工業化的標準引入餐飲,這樣做的結果,第一,流水化作業,提高了效率,這是快餐必須的;第二,它不用仰賴任何大廚,只需通過標準的制訂和培訓,就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生產出一樣品質的漢堡包,這使它的經營模式具備了可復制性,為特許加盟經營奠定了基礎,因此,它的擴張速度遠遠超過傳統餐飲店。
如果要問麥當勞是什么?我的回答,它首先是披著餐飲外衣的工廠,它是工業思維的完美體現。
麥當勞為什么誕生在美國而不是中國?換而言之,中國是餐飲大國,為什么沒有世界級餐飲企業和品牌?
答案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