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漢,1957年出生,男,陜西戶縣人,中共黨員,高級記者,本科學歷。1976年至1987年在部隊服役;1987年12月至1997年5月在陜西日報社、三秦都市報社先后擔任記者站站長、攝影部主任、副總編等職;1997年6月出任華商報社總編輯,現任報社社長,華商報業管委會主任。兼任陜西省政協委員、中國新聞攝影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新聞攝影協會常務副會長,陜西省報業協會常務理事,陜西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等職。
創新亮點:
張富漢認為,國內報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期,各報社在辦報、發行、廣告和資本運營方面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經驗,競爭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競爭的廣度和深度在進一步加大,競爭的程度將會越來越激烈,競爭的風險將會越來越大。作為中國報業發展的開拓者,該出手時就出手,他曾經大刀闊斧的進軍,從一枝獨秀到五朵。2005年8月,張富漢讓所有的員工思考“我們的明天在哪里”,他始終有一種危機意識,在他的前面,沒有經驗可尋,然而,一張以資本和人才為紐帶擴張的藍圖,正在他手中靜悄悄地繪制。
創新推薦:
伴著報業“新競爭時代”來臨的,是一些大的報業集團的成立;境外資本、民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大舉進入和強勢媒體的跨地域擴張。在這股方興未艾的擴張潮中,來自陜西的《華商報》是名副其實的弄潮兒。了解西安報業的,沒有不知道張富漢的。在很多人的言談中,張無疑是一個神話的締造者。的確,華商報的一支獨秀扼殺了太多人的豪氣。作為華商報業的領軍人物,張富漢對報業產業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華商報》脫胎于一份名不見經傳的報紙——陜西省僑聯主辦的《僑聲時報》。1997年,《僑聲時報》更名《華商報》。更名前,這份報紙發行不足兩萬份,累計虧損1000萬元。《華商報》之所以能夠在報業迅猛的崛起,是因為背后有一位實力不俗的社長。這個社長就是張富漢。
張富漢1997年主政《華商報》后,華圣集團為其注資400萬元,張富漢拿著這一點資金,著力理順了報紙與管理部門的關系,拼盡全力,將《華商報》改造成為一份大眾生活類都市報。之后,他以媒介需求運作資本,實行了徹底市場化的辦報方針。張富漢注重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更新辦報觀念,把報紙作為特殊商品行銷,在西北地區首家全面推行自辦發行,廣告實行全面代理制,改革報業運作體制,由于既順應了市場,又順應了市民要求,《華商報》成長迅速。報社廣告收入2000年達到了1.8億元,2001年達到2.2億元,經營總收入突破3億,2002年廣告收入3.03億元,經營總收入達到4億元,2003廣告收入突破4億元,經營總收入將超過5億元。2004年廣告收入4.8億。目前,已是陜西最有影響力的都市類報紙。
從一個發行量屈指可數的行業報紙一躍成為西北地區的第一大報,創造了“中國報業發展史上的奇跡”。成功后的《華商報》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競爭,不僅沒有被擠垮、打敗,反而愈戰愈勇,充分彰顯了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現在的西安報業市場中,《華商報》一家獨大,成了西安報業市場上的霸主。在完成資本積累、市場壟斷后,《華商報》目前正已強勢媒體的姿態,開始積極探索跨區域合作辦報的新思路。
到目前為止,《華商報》先后與吉林、遼寧、天津、重慶的有關部門合作創辦了《新文化報》、《華商晨報》、《大眾生活報》、《重慶時報》等。經過8年的發展,華商報業已發展成為一個融報紙、雜志、網站、印務、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現代化集團型傳媒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