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培聯出路在哪里 作者:張湘武
最近十年來,中國的企業培訓發展很快,隨之而來產生了許多的培訓機構、培訓師、培訓師經紀人等培訓界人士。最近兩年,全國各地由各地培訓師及培訓機構自愿組成的培訓師聯合會或培訓行業聯誼會,風風火火,如火如荼,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20多個城市成立培訓師聯合會或培訓行業聯誼會。我本人是深圳培訓師聯合會理事,經常參加深圳培聯、廣州培聯、東莞培聯、上海培聯的活動。客觀的說,全國各地培聯的成立和運作,對于培訓師、培訓機構、企業來說都有益處,培聯的力量來自于聯合的力量。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和資源有限,眾人的能力和資源才是無限的。當然任何組織成立和運作,都會有問題,都會有矛盾。我們的培聯也不例外。在最近就傳出東莞培聯和陜西培聯內部有紛爭和矛盾,甚至導致分裂的狀況。
為什么會出現紛爭和矛盾呢?可能是思想和理念不同,可能是發展方式意見不同,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利益。有的人想統領全國培聯,有的人想做武林盟主,有的人想多做個人或公司宣傳,有的人想接更多課程或項目。因為各自的利益不同,或者說利益分配不均,自然就會產生紛爭和矛盾。如果紛爭和矛盾得不到化解,長期持續,勢必會導致培聯的原有功能的喪失,讓各方受損。
那么,我們的培聯出路在哪里呢?我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不知對與否,請各位培訓界朋友批評指正。 我們的培聯要找到出路,要可持續的發展,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心態正確。我們加入培聯的心態很重要,我們的心態是光想著為自己的利益,還是想為培聯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呢?我認為我們加入培聯的心態首先應該是付出的心態,為培聯,為其他會員服務的心態。共產黨講“為人民服務”是執政黨的理念,很好。我們培聯應該是為會員服務,同時會員也應多為培聯多做事,多做貢獻。首先想到培聯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然后才是想到個人的利益。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的培聯才會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2、制度完善。各地的培訓師聯合會或培訓行業聯誼會作為一個民間組織,相對比較松散。但是現在政府越來越重視社會管理,重視民間組織管理。我們的培聯也應該認真學習政府的有關政策,建立章程,完善在當地民間組織管理局登記注冊的手續,取得合法的主體地位。當然辦起來會有一定麻煩,但是不做就永遠都不會有合法地位。注冊成功以后,要按照有關章程來嚴格執行選舉制度、財務制度、發展會員制度、理事會制度等。重要事情不是由一個人或兩個人說了算,要由會議決定,舉手表決,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有制度才有保障,避免人事變動隨意性。
3、經費來源。培聯要生存要發展,就需要經費。經費從哪里來?雖然培聯定位為公益組織,非盈利組織,但是開展活動需要經費的,開一個師資發布會要場地費、要點心費、要吃飯費。有些沙龍分享講師的辛苦費也需要一點。經費來源除了會員的會費以外,還可以找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單位作為會員單位交費,同時也可以以培聯的名義主辦公開課,把各項開支除去,留下的錢作為培聯的活動資金。培聯本身不以掙錢為目的,但是要有經費來源保障。同時培聯最好有一至兩個專職人員負責,這也需要發工資的。所以經費來源保障也是培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4、活動豐富。各地的培聯已經有主辦的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培訓項目及師資發布會,比如課程分享等都很好。我們的活動可以更加豐富,更加創新,通過活動讓培訓師、培訓機構、企業都可以從中受益。讓培訓師找到課講,讓培訓機構找到更多合適的老師,讓企業獲得性價比好的培訓服務。
5、開放平臺。各地的培聯是大家的培聯,全國培聯是一家,辦好培聯靠大家。現在有的培聯說參加了A培聯就不能參加B培聯,其實也必要,開放平臺才能增加活力。正如現在的自由職業講師,他可以是多家培訓機構或企業的特聘講師或簽約講師。沒必要把會員綁死。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黨員也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共產黨。所以這個時期取得了良好的局面,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一個培聯是一個平臺,一個平臺要有生命力一定要開放,面向所有遵守章程的人士開放加入。
以上就是我對我們的培聯發展一些淺薄的看法和觀點,希望各位前輩、各位會長、各位名師評論指正。我在此祝愿我們全國各地的培聯越辦越好,越走越穩,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