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國作家威爾鮑溫《從不抱怨的世界》讓我意識到自身的長處在于寫字與講經說,既然如此,為何不好好利用它認真進行創作,并在寫作與分享過程中持續體驗快感,去影響或影響困惑中的人群呢?!
我們的想法創造著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話語表明了我們的想法。當我們用消除抱怨來控制語言時,我們就能主動創造生活,引來我們渴望的結果。
經由改變語言,改變思維,改變人生。
如果你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當你抱怨時,就是用不可思議的念力,在尋找你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
所謂抱怨,多數源自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然而,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抱怨的事件,其實廖寥可數。我們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大堆聽覺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滿。
境界上去了,問題就下來了。
我們通常遭遇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當我們置身其中時,通常感到糾結痛苦,想要逃避、拖延。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置身事外,站到一個更高更廣的角度去觀察,其實那些問題根本算不上問題。譬如小時為一顆糖果跟弟妹爭得面紅耳赤的事件時有發生。因為那時我們就處在那個層次上,而如果換到今天,我們還會斤斤計較嗎?!
坐過飛機的人知道,在萬里高空之上,永遠是陽光明媚,碧空萬里。而云層下面可能是陰雨連綿或滂沱大雨。站在東方明珠上,我們能看見輪船在江上航行,火車在軌道上行駛,飛機在天空中飛翔,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不同的軌道適合不同的交通工具,它們各在不同層次的軌道上運行,因而不會有任何沖突。在夫妻關系中,許多沖突的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變軌或越軌。如果愛人在公路上行駛,你何不拉升自己的高度到空中呢?!境界提升上去了,問題就下來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是指達成目標,她是一個點,注重外在的收獲,是一個結果。
成長是指心靈的自由、精神的富足,是注重內在的充實,是一個持續的狀態。
以前沒能仔細分辯兩者的差異,單一追求成功而忽略心靈的成長,結果可想而知。
成功意味著實現目標,成功未必意味著成長。成長會帶來心靈的愉悅,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成長了,成功是必然的果實。相反,一個人的成功未必全是經由心靈的成長導致,有時是環境、機遇的因素。如果一個人想要成功,經由心靈的成長是最佳的選擇。
成長分為兩個方面,身體(生理機能)和思想(心態精神價值觀信念)。許多人只注重身體的成長,卻忽視了思想的成長。實事上,人的生理在一定年齡呈現停止成長的狀態,在40歲以后則逐漸衰退,而精神的成長則永不止息,直到生命的終結。
心靈成長就是修養的同義語。
從嚴格意議上說,心靈的成長就是充分洞見人性,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唯有洞見真相,才能把握根本,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宇宙觀。
當你抱怨康健問題時,就是丟出負面的說詞,讓身體聽見。這種負面的詞匯會留下印記,而你的想法(心)也會將這股負能量導入體內(身),引發更多的健康挑戰。
我們之所以抱怨,還因為我們覺察到抱怨能帶來好處。我們抱怨,常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100%的疾病都是源自于心理狀態。心理和身體互為關聯。心理相信什么,身體就會表現出來。
抱怨疾病并不會縮短生病的時間,也不會降低疾病的嚴重性。記得你可能是企業用汽油來滅火,反而把限制健康的能量傳送到全身。
你不只是通過思想和語言創造了自己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在影響著周圍的人。想要改變別人,你得先以身作則。不要試圖教豬唱歌,那只是浪費時間,還會惹豬生氣。富蘭克林說:最好的訓戒是以身作則。甘地說:我們必須活出能讓他人效法的樣子。
如果你想要其他人改變,自己就必須先開始改變。領袖就要站在最前線開疆拓土,讓其他人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