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的歷史與傳統文化,更讓全世界人民重新認識到了中國仍然是“禮儀之邦”:奧運會禮儀人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成為了中華民族整體形象的象征。2010年上海世博會就要來了,在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下,身處禮儀之邦的我們,該怎么樣做才能體現我們自身的行為素質呢,如何讓自己更加的賞心悅目、大方得體呢,如何在各種交際場合中自如應對呢?在今后的人際交往中,又該怎樣將文明禮儀進行到底呢?2010年上海世博會禮儀人員選拔活動禮儀專家評委、禮儀培訓講師、中國專業人才教育委員會禮儀專家李國輝先生為您講述系列禮儀故事:《迎世博盛會,展禮儀風采》。
體態語的設計旨在協助有聲語言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必須做到:
自然。自然是對體態語的第一位要求。動作要自然,自然見真淳。有的人說話時,動作生硬、刻板如木偶;有的人則刻意表演,動作和姿態總是那樣做作,像在“背臺詞”。這都使人覺得別扭、不真實、缺乏誠意。孫中山曾這樣告誡人們,“處處出于自然,”即使“有時詞者嚴重”,也“不可故作驚人模樣”,這樣才能博得人們的信賴。因此有人說,寧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簡潔明了。動作要大眾化,舉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習慣,簡潔明了,易于被人們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繁瑣復雜,拖泥帶水,不要齜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戲劇。否則,不僅會喧賓奪主,妨礙有聲語言的正常表達,也叫聽的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以。要注意克服不良的習慣動作,無意義的多余的手勢務必去掉
適度適宜。所謂適度,即要求動作要適量,以不影響聽者對你說話的注意力為度,不要用得過多。有的人做的動作比說的話還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謂適宜,即要求動作必須與說話的內容、情緒、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故作姿態、故弄玄虛甚至手口不一。據說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一次招待會上舉起雙手招呼記者們站起來,嘴上卻說:“大家請坐。”使記者們大惑不解。于是,這一說話時動作與內容的不協調成了軼聞。
富有變化。說話時,適當的重復動作是完全必要的,它往往能重現或強調原來的情緒。但不要老重復一種姿勢,如果一種表情、一種手勢到底,則單調乏味,呆鈍死板。因此,要善于隨著內容、情緒的變化適當地變換動作和姿態,以期生動活潑、富有朝氣和魅力。
關鍵詞:李國輝禮儀,世博禮儀,中國禮儀培訓,國際禮儀培訓,上海禮儀培訓,北京禮儀培訓,武漢禮儀培訓,長沙禮儀培訓,廣州禮儀培訓,深圳禮儀培訓,南昌禮儀培訓,重慶禮儀培訓,商務禮儀培訓,服務禮儀培訓,政務禮儀培訓,春風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