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8月開始,隨著國內
房地產市場價格些許下跌及
銷售快速減少,不僅導致了國內
經濟增長的
壓力上升,也讓不少地方的
房地產危機,及一些地方的區域型
金融泡沫風險正在暴露出來。因此,到了9月底,面對國內區域性風險及系統性風險可能發生,政府宏觀調控政策開始重大的轉向。
這種宏觀調控政策重大轉身最為主要的標志是,央行及銀監會在9月30日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住房
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而《通知》的下發,不僅中斷了
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調整和
市場預期回轉,而且也意味著新政府推行了近兩年的
經濟政策的結束。因為,《通知》最為實質不僅在于是一項
房地產政策變化,即通過這種過度的信貸優惠政策來救起房價正在些許下跌的
市場,更在于又拿起
房地產業作為宏觀
經濟調控的工具,更在于可能讓中國
經濟增長又回到“
房地產化”
經濟的老路。
因為,從《通知》的內容來看,其表面上看是通過銀行的過度優惠政策來提高居民的住房福利水平,釋放居民的住房需求,但是實際上這種住房需求主要不是居民的消費性住房需求,而主要是居民的投機投資性住房需求。而利用銀行信貸過度優惠政策涌現出到住房
市場的投機投資性需求則是前幾年
房地產市場繁榮的關鍵,也是前幾年國內
經濟、政治及社會問題向
房地產聚集的根源。
因為,在當前的房價水平下,無論出臺什么信貸優惠政策,對住房消費者來說,都是沒有支付能夠進入
市場的。即使有少數住房消費者有支付能力進入
市場,他們也只能接手高價格的住房,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在房價處于高位時出臺信貸優惠政策,有利的不是真正的住房
市場消費者,而是有利于住房投機投資者。特別是《通知》最為重要的是鼓勵現在持有住房或持有更多住房只要還清銀行貸款的居民就可能通過過度的優惠信貸政策進入住房
市場。試想,在沒有嚴格的住房稅收政策事中及事后的限制情況下,購買一套住房都可用于投機投資,那么持有兩套以上的住房的居民豈能不把購買住房用作投機投資或賺錢工具而僅是所謂“改善性住房”呢?也就是說,房貸新政全面鼓勵居民住房的投機投資,其
房地產政策的全面寬松可以比2008年的131號文件有過之無不及。
還有,從剛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內容來看,國內央行從9月開始具體調整貨幣政策方向,在“定向寬松”的大原則下,不斷向銀行體系注入大量的流動性,而且向
市場注入流動性與傳統的央行寬松政策有很大不同,即不是使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而是央行采取美日歐各主要央行運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經驗,以再貸款、再貼現、短期流動性調節、抵押補充貸款,以及常備借貸便利(SLF)等作法,進行新的組合式貨幣政策寬松。
央行貨幣政策報告就指出,9月和10月,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MLF),向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較大規模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分別投放基礎貨幣5,000億元和2,698億元,期限均為3個月,利率為3.5%,在提供流動性同時發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導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與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
經濟增長。也就是說,9-10份以來,央行通過MLF進行定向寬松,而非早前
市場盛傳的以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 SLF)向指定的
金融機構投放資金。還有,這次央行貨幣政策的全面寬松,還有表現為在推出房貸新政時,鼓勵銀行業發行美國式的MBS,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向銀行體系注入更多的流動性。
有分析人士指出,2014年國內央行的全面寬松政策,其相關的措施,甚至于比2008年下半年
金融危機那次政府出招注入流動性還會多,政策出臺更為頻繁。只不過,所出招的方式不同,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同。所以央行全面寬松的貨幣政策
市場關注度不是那樣高。在這種情況下,今年的融資規模,無論是銀行體系的信貸增長還是社會融資總額的增長都可能創歷史最高水平。比如累計今年前9個月銀行發放貸款余額,新增人民幣達7.7萬億人民幣。按照這個速度,國內銀行信貸增長估計會達10萬億人民幣以上,可能創歷史新高。而這樣一個信貸增長量,遠大于歐美日本三大央行量化寬松的規模。
還有,在央行貨幣政策全面量寬大轉向時,國家發改委也加快重大項目審批。發改委近日公布,目前建造中的重大水利公共工程投資
金融已經高達6000億元人民幣。從10月以來,已批準六條鐵路和五個機場基礎建設項目,具體落實人民幣投資達2,500元。即目前
市場上正是鼓吹的馬歇爾計劃。
可以說,無論是從自身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經驗,還是從美國及日本的量寬政策的經驗來看,中國式的量寬也是如此。盡管通過過度信貸擴張能夠短期內緩解
經濟下行之
壓力,甚至于造就
經濟短期繁榮,但它是否能夠把國家
經濟帶向持續繁榮增長之路是不確定的。對此,政府還得慎重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