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民營企業發展指數報告》正式完成,這是上海新滬商聯合會委托由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負責實施的專項研究報告,與以往的研究報告相比,指數型的研究更加突出了研究指標體系的系統性與數據比較的科學性。這份報告給出的上海民營企業發展狀況的總體分數大約為63分,在100分的測量表上大致就是剛剛及格的意思。而其中最具有制約性的是當前經濟的景氣狀況與行業景氣度,相比較而論企業對于自己企業的管理水平的評價普遍高于行業發展水平與宏觀經濟發展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論,企業家對于改進自己企業的當前境遇具有較明顯的無力感,同時具有較強的對于體制的抱怨度。但是平心而論,企業自身管理模式的自評水平也不算太高,因此至少企業家們不諱言企業自己依然有很大的調整與完善經營管理的空間。
關于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需要升級轉型的呼聲與操作已經動靜不小了。從宏觀頂層設計角度提出減少行政干預、財政投資、減稅、大幅改進金融體制的期待還沒落到實處,而在圍觀層面很多企業也沒有坐以待斃——進入金融、進入商業房地產、進入文化創意創業、積極運作上市等。要我說,不是說現在的機會與發展可能性比以前差了,而更主要的是生意人對于機會的期待與獲得機會條件要求改變了,對于政策資源分布的公平性要求高了。在很大程度上,目前企業家群體已經把體制寬松化與公平化的發展當成了一個關注對象,同時又把自己企業的發展更加機會主義化與多元化了。在這些選擇中,有些選擇方式是普遍的:在宏觀政策模式改變有限的情況下加強了對于特定政府部門與地方政府的公關力度、加強了對于產業服務化的轉型與推動力度、加強了對于融資投資機制的介入與利用力度,但從另外一些方面來說,中國企業面對著一系列眼前的甚至于長遠的挑戰:對于市場化需求的感知能力依然薄弱、對于信息化與電子商務化發展的適應、對于第三平臺(無線互聯、云服務、社交媒體與大數據的組合)發展的遠見預期、對于80-90后新一代職員與消費者的適應之道。這樣的兩方面的反差,讓很多企業的經營管理預期的短期化加強而遠期化減弱。
有很多好的文件精神,但是精神與實施中的實利化選擇讓民營企業感覺的經濟領域的發展的不確定性在加強,也許從現在的指數結果中不只看到了民營企業的問題與困難,還可以得出結論說,這是一種景氣底部的感覺,這是一種危機性的壓力感受,還是一份期待改變的測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