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呈現為跳躍式增長態勢;不論從量產規模還是市場銷售情況看,新能源汽車已經打開了實用化的大門。但隨著全球技術進步的不斷發展,汽車的技術革命給我們的趕超和創新提出了更為艱巨的挑戰。我們得有一種危機感,每當我們接近技術前沿一步,新的技術前沿又在兩步、三步甚至更遠的地方等著我們了。
一、新能源汽車要依賴于新的電力革命
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其關鍵的技術瓶頸在于高儲能電池。
高儲能電池并非是汽車業一家的技術難題。如果人類有一天真的攻克了可移動電力儲存方式,那幾乎所有的熱兵器都得淘汰。激光槍炮可能是無聲發射的,坦克的厚重裝甲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的手機可以減重三分之二以上且能夠半年、一年不用充電。
實際上,新的電力革命還并非僅僅在于高儲能技術一個方面。無線電力傳輸很容易讓我們產生無線充電方式的想象。社會化的資源共享方式或許會要求未來的電動汽車配備標準化、易接插、更換的電池。已經有科幻式的預言,汽車,特別是私人交通工具的乘用車,微型化到單人式是否會成為主流?
二、智能化或許會先于新能源實現突破
近兩年來,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先于新能源而出現突破的趨勢。
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相信,用不了多久,無人駕駛汽車將進入普遍實用階段。現在要解決的,實際上并非是無人駕駛本身能否實現的問題,而是與無人駕駛相應的一系列法律、道德以及交通規則、交通設施的發展完善問題。
在中國,智能化汽車實際上已經并非遙不可及。人們都已熟悉的自動定位、自動導航等,其實已經是人工智能的一種體現形式。因為人工智能與傳統自動化的區別,就在于雙向的信息交流。
三、接駁式、共享式公路交通方式正在異軍突起
私人轎車本來與公共交通競爭的最大優勢,就是門到門。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一下子競爭力大增。不要小看,共享單車的這個共享接駁在中國城市中越來越大的住宅小區中具有非常大的實用價值和發展潛力,也就毫無懸念地將成為私人轎車出行的重要替代方式。
進一步說,接駁式交通很長時期將一直是人們探索的路徑。轉送帶式的移動道路,可以把乘用車開上去且易于上下的巨型軌道車輛或者公路車輛等近來再次成為一個人們的探索方向。技術發展的歷史實踐證明,很多當初認為不可能、沒前途的方向,后來反而成為最大的技術突破。當初前蘇就曾堅持認為半導體不可能取代真空管,美國人也曾一度以為液晶顯示屏成不了多大氣候。誰知道呢?會不會有一天,人們會要求汽車也得像集裝箱運輸一樣,采取標準化的外形尺寸呢?
以上內容雖然是聯想的,但有一條預見是不會有爭議的:中國的汽車技術非得走到世界的最前沿,中國的工業化才能真正高質量地實現,人口眾多的中國百姓才能真正普遍享受人類最新科技成果,中國的產業才能擁有最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實現這個目標,將是中國人從工業革命以來對人類技術進步的最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