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剛‘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
五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于2017年7月14~15日在北京召開。會上,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內容豐富,高屋建瓴。這一重要講話緊緊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而展開,既論及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強調了金融工作的“三位一體”任務和四大原則,還明確了金融改革發展中的一系列具體舉措。其中,總書記特別指出:“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是金融工作的一項重大原則。筆者就此談一點學習體會,以期拋磚引玉。
金融根植于實體經濟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物質財富是由實體企業創造的。實體企業創造的物質財富的數量、質量、結構和增長率直接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滿足程度。在市場經濟中,實體企業是創造價值和利潤的基本主體,它們創造的價值數量、價值結構和增長率不僅決定了GDP的規模、結構和增長率,而且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中各類主體的經濟利益。在國民經濟活動中,金融活動是經濟活動的重要構成部分,但金融業自身并不創造財富也不創造價值。金融活動通過資金的跨時空配置、權益交易、資金清算等支持著實體經濟的運作和發展,金融活動中所耗費的財富(如成本)和獲得的收益(如利息、利潤等)來自于實體經濟部門的讓渡。因此,實體經濟部門是金融部門的“本源”。這反映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宏觀經濟學認為,在兩部門關系中,居民部門是資金的盈余者,廠商部門是資金的赤字者。居民部門將資金以投資、借貸等方式提供給廠商部門,形成了實體經濟部門的運行和發展。不難看出,金融活動最初就是由居民部門和廠商部門之間的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關系構成的。隨之,廠商部門中的各家企業,由于產品購銷存在著時空的分離關系,引致了建立在商業往來基礎上的商業信用的產生。商業信用是最初的金融信用方式。到了近代,隨著實體經濟部門中金融活動頻發,業務量急劇增加,才有了專門從事金融活動的金融機構的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源自實體經濟部門的發展,金融機構是從實體經濟部門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金融服務的專業化機構。一旦離開了實體經濟部門的需求,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和金融交易就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金融根植于實體經濟部門。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企業所需的資金由政府財政供給,由此割斷了居民部門與實體企業之間的天然金融臍帶;同時,企業間的產品供求關系又由計劃調撥機制所代替,即企業所需各種原料、設備等由政府計劃供給,生產按照政府計劃展開,產品由政府計劃調撥,由此,改變了實體企業彼此間的商業往來和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商業信用。與此對應,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只有財政沒有金融,貨幣基本局限于商品交易媒介范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國民經濟高速健康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金融快速發展,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市場運行通暢、服務效率較高、監管比較到位、有著較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金融體系。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主要表現在:金融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金融產品更加豐富,金融服務質量提高的同時普惠性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深化,金融體系進一步完善,金融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更加擴大,金融監管有效性明顯提高,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