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并非人類“專利”
最新研究證明,猴子和類人猿具有道德感和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這說明道德并非人類“專利”,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而人類的良知則部分程度上由基因決定。
一,猴子懂“公平”
一系列研究發現,猴子和類人猿可以對公平與否作出判斷,在同伴生病或遇到困難時會表示同情和提供無私幫助。它們似乎有道德感和感恩之心。
美國科學促進會上周末召開年度會議。佐治亞州埃默里大學心理學教授弗蘭斯·德瓦爾在會上介紹了他的實驗。實驗內容為研究猴子和類人猿是否具有“公平”意識。
參與實驗的動物要完成一系列簡單任務,然后得到食物或情感獎勵。獎勵種類多樣。德瓦爾發現它們具有強烈的公平意識,如果完成同樣任務但自己得到的獎賞少于其他同類,它們會強烈“反對”,表現出“生氣”或退出游戲。
研究黑猩猩“利他主義”的實驗發現,在沒有回報的情況下黑猩猩依然愿意提供幫助。德瓦爾說,其他研究人員發現卷尾猴也具有這種品質,即“自發性親社會傾向”,就是說它們愿意與同類分享食物和禮物,不求回報只為付出的快樂。
二,進化證據明顯
相關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可以記住幫助它們的人,并努力回報。德瓦爾在著作《靈長類動物與哲學家》中說,道德似乎和眼睛、心臟等器官一樣,通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證據明顯。“并不是說人類之外的靈長類動物都是具有道德意識的生物,但足夠證據表明,人類道德發展的很多痕跡可以在動物身上找到,”德瓦爾說。
關于動物是否能辨別是非遵守道德的爭議可以追溯到進化論的鼻祖查爾斯·達爾文。達爾文認為,生殖繁衍迫使動物形成行為規則,這些規則體現到動物基因中。對人類而言,與生俱來的本性逐漸發展成為是非道德觀念。這也與達爾文提出的人類從其它物種進化而來的觀點相符。
三,人類高度道德觀之猜想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5日說,問題的關鍵是,為什么人類能從眾多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道德觀念發展到如此高的水平?有人猜測,或許人類曾經受過某種強烈的進化壓力。
一些學者認為人類道德是氣候變化的產物。生活在森林中的原始人類不得不適應充滿危險的平原生活。這迫使人類制定規則,集體打獵分配食物。
克里斯托弗·貝姆是美國南加州大學人類學系簡·古德爾研究中心主任,他說:“為了保證分配公平,打獵群體不得不團結起來對抗最強壯的雄性獵物。”
道德良知,猴子就有之,人類進化,自然環境,讓人類更具道德與良知,現在,人類進化到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上九天攬月,下深海捉鱉,一定程度上,可以預知自然環境,道德良知不升反降的話,那是人類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