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倫理已成為全球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日本醫用設備及數碼相機制造商奧林巴斯公司承認,公司3名高管通過向咨詢機構支付天價費用等方式來掩蓋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投資證券所造成的虧損。而10年前,安達信倒閉、世通公司財務丑聞等一系列惡劣事件也震撼了美國與全球業界。
“眾多企業頻繁爆發出各種問題,制度管理只是淺層次的管理,更深層次的是人性的管理。”稻盛和夫(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岫云在一次論壇上指出,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陷入各種“問題門”的時候,單純靠制度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因為這是商業倫理缺失的問題,也是企業家人性良知喪失的問題,只有喚醒人性,激發人本善的良性一面,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也認同這一觀點。他在一個相關論壇上就曾表示,作為一個企業家,不僅要有正常人的道德標準,還要有不同于普通百姓的道德約束。而且在市場日益規范的情況下,越往后走,道德的尺度對企業家就越重要。 而在互聯網時代,商業倫理更是企業進入全球的護照。在日本著名戰略大師大前研一看來,由于員工、合作伙伴、客戶、競爭對手等,都在注視著企業家,如果其個人行為有污點,或者公司做法有偏差的話,就會馬上在互聯網上被議論和放大。
因此鐘靈山老師認為,商業倫理必須在每天的工作內容和細節中進行并貫穿下去。商業倫理精神是基于公司文化的,就像公司的DNA一樣。公司必須不斷地創新才能前行,但是有一些東西是需要保留的。成熟的公司需要改善的是戰略組織,不能改變的是價值觀念。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公司也在有意識地不斷強化這種商業倫理的DNA。據調查,Fortune雜志排名前1000家的企業,其中約75%都有明確的倫理準則用來規范員工的行為,而且很多企業設有企業倫理管理的機構或主管,他們會制定企業的倫理準則;對員工進行倫理方面的培訓;處理員工在工作中有關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和疑慮,比如說性騷擾問題、泄密問題等等。 為了鼓勵企業自主地提高道德建設水平,西方一些政府的管制措施具有針對性和差異性。例如,政府對經營道德上出現問題的企業在執行罰金上有不同措施:原本應處以罰金4000美元的事件,如果被罰企業已經建立了內部道德管理制度,則罰金為標準的0.05倍;如果企業沒有建立相應的倫理管理制度,則罰金為標準的4倍。
企業倫理的外部制度建設同樣可以從倫理標準的引導、倫理監督、倫理獎懲等多個角度進行。在加拿大等國,政府不僅有完善的法規在某種程度上強制企業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還設有專門負責監督的倫理官員。
鐘靈山老師認為,以先秦儒家“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商業經營思想,或許對我們今天構建現代商業倫理體系和矯正企業經營倫理和企業家的義利觀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企業道德思想取決于決策者的道德素養,所以正如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里所言,企業家要有“道德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