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中國洗滌化妝品周報》第125期,4月刊 文/林岳
在今年三月底,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等日化巨頭紛紛揚言,將對洗滌類產品進行全線漲價,價格漲幅達到5%-10%,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自去年以來日化類產品的原材料價格上漲超過50%,直接導致日化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了25%。
實際上,日化企業用到的原材料大部分是石油副產品,石油價格不斷的攀升,使得生產和運輸成本大幅上升,然而這還只是漲價的部分因素,占據日化企業一半甚至更多的營銷費用也是連年增長,以央視為例,在頻道資源并沒有很大調整的情況下,2011年的黃金時段招標金額竟高達126億元,連續兩年保持20%的增幅。這對企業來說是巨大的負擔,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營銷投入與生產成本的投入同等重要,不投入或者少投入就意味著品牌曝光率低,曝光率低則很難分得市場蛋糕。這是外資巨頭非常注重的一個方面,據尼爾森調查顯示,2010年在中國投放廣告的前三強是寶潔、歐萊雅和聯合利華,單寶潔一年的廣告支出就是31億美元,廣告投入的年增長接近20%。
漲價是必須的?
很明顯,在生產成本和營銷成本大幅提升的情況下,日化企業漲價似乎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不漲價的反而會顯得與行業格格不入,甚至被消費者認為是偷工減料,以前賺了太多,如果不隨波逐流,中小品牌則很容易因為沒有足夠的利潤,而陷入惡性循環被市場淘汰。所以,很多中小企業也趁機搭車漲價,便形成了一個轟轟烈烈的漲價潮,在日化巨頭主導的基礎上,中小品牌也紛紛“被動漲價”,此舉驚動了國家發改委,在四月初被“約談”之后,幾大日化巨頭陸續宣布暫緩漲價,難道說,這漲價真的很有必要嗎?
這個問題對于日化巨頭來說,可以是否定的。因為他們有絕對的品牌優勢和渠道控制權,漲價對他們來說,是繼續鞏固自己的行業地位而已,利潤少一點最多是促銷不要做得那么頻繁、央視廣告少上點、新品推出的速度緩一緩,但是對本土的中小企業卻不是這樣的,不能跟風漲價則可能變得左右不是人,如果不漲,企業可能生存不下去了,因為前期請代言、打廣告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銷售局面打不開則難以為繼,如果漲價,產品又缺乏市場競爭力,在同等價格的情況下,消費者當然優先選擇一線品牌。所以,成本壓力給了所有日化企業一個巨大的命題,就是一塊錢如果當成兩塊花,用最少的錢做最有效果的事。
低成本營銷創新是關鍵
繼丁家宜確認被法國科蒂集團收購之后,在七年之內,第五個本土日化品牌宣告改為洋姓。這實際上從一個側面放映了我們日化企業發展的問題:一是資金鏈運作成問題,過大的營銷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潤回報;其次是內部管理和渠道控制不力,市場表現受到外資品牌擠壓;第三是品牌營銷套路陳舊,請代言人、上央視、打招商廣告越來越沒有效果。
外資品牌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在,所以我們看到寶潔的官方網店開張了,聯合利華開始嘗試在熱播電視劇中植入品牌形象,歐萊雅則利用微博來與消費者進行互動……這些營銷手段的創新才是未來行業競爭的法寶,但是我們很多本土品牌仍然還是熱衷于請所謂的明星來打廣告,有錢的請大星,沒錢的就請小星,有的甚至都不知名甚至是過氣的明星,這種營銷手段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下。
因為在移動互聯網發展非常迅猛的當今,消費者的注意力和消費行為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是每天24小時,人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少了,上網的多了;同樣是看電視,看新聞的少了,看熱播劇和娛樂節目的多了;同樣是上網,看新聞網站的少了,泡社區、看視頻的多了;同樣是購物,上街買東西的少了,網購、團購、秒殺的多了;同樣是看手機,玩游戲的少了,織微博、上聊天軟件的多了……而面對這樣的變化,日化企業怎么可以熟視無睹?當你無法把握這個營銷趨勢的時候,則可能在下一個十年里面,仍然會被外資巨頭牽著鼻子走。
除了在互聯網尋找市場機會之外,低成本營銷不可忽視的還有“專營店渠道”和“跨界植入”。專營店作為近年來迅猛崛起的新興渠道,對日化企業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二三線城市下沉得很快,誘人的促銷活動、專業的導購小姐和濃烈的購物氛圍,對時尚消費者來說擁有足夠大的吸引力,因此也能夠聚集大批忠誠顧客。
在跨界植入方面,除了聯合利華做得比較出色之外,蜜絲佛陀(MaxFactor)是近期做得比較好的案例,2011年賀歲片《最強囍事》幾乎是以其品牌為主線的,充分展示了蜜絲佛陀作為“化妝師的化妝品”的專業品牌定位,也突出了當今“裸妝”的潮流和魅力,植入手法運用得非常巧妙流暢,而且還結合線上化妝互動活動,讓網友上傳妝前妝后的照片,看看誰的妝容更加喜慶更有創意。這種跨界整合營銷收效十分明顯,利用熱播影片吸引眼球,通過植入引發興趣,再制造活動進行互動推動銷售,這才是未來最有效率的營銷模式。
就目前而言,日化企業漲價只是遲早的事情,但市場競爭卻是現實而殘酷的,在未來的日化行業里面,能夠把握消費行為趨勢,懂得借助新興媒介和新興渠道,進行低成本營銷創新的企業才能最終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