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成就“富”小孩
幫助孩子挖掘天賦、把握天賦是父母的首要任務。有的孩子從小活潑好動,擅長體育
項目,有的對車輛著迷,各種型號的汽車過目不忘,還有的孩子閱讀能力較強,敏銳的思
維能力超過同齡人。對于這種特殊的能力,張怡筠建議父母一定要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溝通,觀察孩子,了解屬于他們的天賦。她指出,要想讓孩子把握住屬于自己的天賦,并
使之成為培養“富”小孩的關鍵,就必須做到三點。
首先,父母應幫助孩子建立扎實的自信,這是每個人獨立自主的基礎。這里強調的“
扎實”不是漫無目的、空泛的表揚,不是一句“寶寶你好棒!”就可以的,而是在孩子做
地對的時候對人格特質給予表揚。 比如,當孩子說要練鋼琴2個小時并且真的做到了,你
可以說“你真的很有自制能力。”而在孩子做地不好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對行為本身給與
批評。比如,答應練習鋼琴2小時的,卻玩了游戲機,這時候就需要直接指出,這樣缺乏
自制力是不對的。
第二,幫助孩子建立規矩,養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什么叫自我管理呢?通俗來說就是
有能力去做我該做的事情,也有能力不去做我不該做的事情。比如放學之后我應該不打游
戲、不該上網聊QQ,而應該做作業,即便我很想打游戲、很想上網聊天,但我能夠放下,
而且說行動就能行動,立即做該做的事情。當孩子具備很好的自制力時,距離獨立自主的
目標就又近一步了。
第三,培養孩子抗負抗壓的能力。 每一個“富”小孩一定是面對生活目標全力以赴
的,只有這樣才能成就自己。比如一個很會畫畫的孩子,成為畫家就稱得上是“富”的,
因為他成就了自己。但如果明明很會畫畫,但爸爸媽媽卻一定要他做會計,就算會計很能
賺錢,但他還是沒有成就自己,不管如何富裕也稱不上是“富”小孩。
而必須認清的是,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會有很多壓力和挫折,所以只有具備了樂觀
的心態,抗壓、抗挫折的能力,心中的夢想才不會被擊潰。父母所能做的是讓孩子的心中
充滿希望。因為真正精神上富足的人士心里一直有夢想、向夢想前進的人。爸爸媽媽不妨
常常問問孩子,“你將來希望想要做什么?”“你的志愿是什么?”而更為重要的問題是,
“你希望這個世界、社會能夠有什么地方因為你而有所不同、變得更好呢?”很多時候,
這樣的夢想是一個公益夢想,而并非工作夢想,但這樣的夢想往往能讓孩子心靈更加富足。
“我認識的很多銀行家、醫生,他們有著相當體面的工作,但他們最享受的時刻是去業余
管線樂團演奏。因為他們是真心喜歡音樂,但兒時爸媽并沒有讓他們走這條路。”張怡筠
說,因此,想培養一個‘富’小孩,在幫助他們發揮天賦的過程中,自信心、自制力以及
樂觀抗壓的能力缺一不可。
轉變思維,給孩子“正能量”協助
張怡筠提出,父母要實現“富”小孩的培養,就必須先調整自己的大腦,讓自己能變
成“富”小孩的爸媽。
具體來看,第一,幫助孩子成就他自己,而不是成就父母。“當年我沒有怎么樣,所
以你現在要這樣。”是很多父母慣有的思維。比如“我當年沒有當醫生,你一定要成為醫
生”、“我當年沒考入北大,你一定要考北大”等等。如果是這樣的態度,那父母實際上
剝奪了孩子“做自己”的機會,在精神上他一輩子都不會“富”。
第二,爸媽要有耐心地傾聽,并給與正能量的協助。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會,我
不行”的時候,爸爸媽媽要給與鼓勵,“我一直覺得你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最快樂,不要放
棄哦!”這樣充滿力量的鼓勵會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我認識一對世界級的音樂人夫婦,他們的孩子從小對音樂很排斥,所以他們也沒有
逼他學習音樂。 直到有一次孩子參加學校的合唱團,3個小時演出回家后兩眼放光,說要
繼續唱歌。從那時起,他們才開始協助他。”張怡筠覺得,這樣的父母就做到了有耐心,
愿意觀察,并及時提供正能量的協助。
“如果孩子18歲成年時,處于這樣的狀態:對自己很滿意、自我肯定度很高,心里有
著‘我覺得我過得挺不錯的’這樣的念頭;每天開開心心、幸福無比;獨立自主、在經濟
上、精神上有能力照顧自己,那么做父母的可要狂歡了。”張怡筠說,這樣的父母其實已
經教出了超級棒的“富”小孩,無論將來他朝什么方向發展,人生都不會遠離幸福。
讓孩子自主選擇,“做自己”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顧慮,盡管孩子有一定藝術、體育方面的天
賦,但能否堅持走下去,走下去又能否出人頭地、養活自己不得而知,所以相比讓孩子做
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畫畫、唱歌、打球等等,他們更愿意保守地為孩子選擇傳統路線—
—讀書、求職。
究竟該如何取舍,張怡筠覺得父母不妨看看這個孩子內心的熱情強度。“有些孩子從
小就知道自己只要做某一件事,從小就自我喚醒,他可能一輩子就只想往畫家路上發展,
或者只想當演員,那么父母就要努力培養他的心理抗壓能力,畢竟這條道路不一定會一帆
風順。”張怡筠告訴我們,有藝術性特質者中大部分的幸福能力與經濟成就是不掛鉤的,
當遇到這樣的孩子時,父母應該全力以赴鼓勵他們。
而另一種孩子可能不具有“生命使命”的感受,他可能畫畫不錯,同時讀書也不錯。
那么這時候爸媽就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你會希望將來做全職畫家還是銀行家、律師,有
空的時候畫畫,過精彩的休閑生活呢?”這時候讓孩子有個判斷。如果認真讀書,會比較
容易找到工作,如果選畫畫,開始階段會比較辛苦。父母此時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
“父母從小就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夢想,往往到成年時,他已經有自己明確想法了。”
張怡筠指出,這就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是父母為孩子選擇的道路,將來過得好
也就算了,如果既不喜歡又四處碰壁,孩子一定會埋怨父母。而且因為一輩子都沒有做自
己,孩子當然不會幸福。”
避免物質獎勵與攀比
“用太多物質做獎勵并不高明。”張怡筠指出,如果家長一味用物質作為獎勵品,那
么孩子前進的動力就會變成外在動因了。為了買游戲機、為了球鞋……那么孩子就不會發
自內心地喜歡、前進了。
建議父母將物質的獎勵變為權利獎勵。比如鋼琴這周練習地很好,那么周末時,孩子
可以自由選擇去哪里玩,這就是一種權利,做決定的權利。或者2小時內做好作業了,就可
以自己決定接下去的1個小時如何支配。這種模式是孩子非常喜歡的。
另外,父母不該攀比,不該將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做比較。“小孩之所以‘富’,
是有富足的能量去成就自己。如果老在路上與別人比較,是會扼殺孩子學習動機的。”張
怡筠特別強調,父母要避免用經濟成就判斷孩子是否成功。“如果你學醫,就能每月賺幾
萬元,可如果你畫畫,可能每個月只能勉強養活自己。”這樣的話語會影響孩子內心的判
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之前幾個案例中的父母都很了不起,特別是黃齡的爸爸媽媽,從小就不會催她做功
課,鼓勵她和小伙伴來往,培養她的情商能力,如何解決沖突、如何為他人著想。當她每
次做出一個人生重要決定時,父母總是非常尊重,從旁支持。可以看出,黃齡的爸爸媽媽
是真心希望孩子快樂、幸福的。他們不是孩子的領導,而是朋友。所以,她才能做一個快
樂的歌手黃齡。”張怡筠說,這樣的教育就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