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按:一家大報約我撰寫“看兩會”的文章,我寫了。編輯是我非常尊重的好朋友,花了很大心思進行修改,我很感謝。但是,改后的文章就和我的原意有不小的出入了。即便如此,也不能刊用。我就將第一稿原樣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請大家看看,這樣的意見究竟有什么不妥?我個人認為,如果這樣的話都不能公開講,那么,“暢所欲言”恐怕就還是一句空話了。)
“兩會”是中國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國內國際萬眾矚目。尤其是當今,中國的社會發展、改革開放都到了必須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很多方面的問題,比如教育公平、醫療保障、司法公正、食品安全、腐敗懲治、社會穩定、環境保護等等,都已經浮現甚至凸顯了出來,有的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不容忽視。
能否就這些問題的根源、現狀和解決方法形成共識,關系著未來的中國能否可持續地和諧發展,決定著每一個中國人能否由衷地分享幸福感。一句話,影響乃至決定著中國的命運。“兩會”正是聚攏意見、交流思想、凝聚心智、尋求解決的極其重要的公共政治平臺。“兩會”的代表和委員的一言一行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對某些代表和委員的意見評說紛至沓來,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是中國健康發展的表征和成果。
正因為公眾對“兩會”充滿了期待,所以才如此坦誠踴躍地發表意見。每一位代表和委員在言行之際,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都重如泰山。如何處理好感性和理性、私人見解和公眾認知、個體利益和公共福祉之間的關系,從而謹言慎行,本是參政議政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遺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位代表和委員都自覺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有的意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完全不能反應時代的發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有的意見“顧影自憐,顧盼自雄”,完全不能理解公眾的要求;有的意見“假、大、空、虛、飄、滑”,完全不能有助問題的解決。公眾對此不滿,難道不應該、不可以嗎?
各有甚者,有的代表一如既往的以各種理由請假缺席,這自然導致公眾對他們質疑蜂起、冷嘲熱諷。這樣的代表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參政議政職責是無比神圣的,也是極其嚴肅的;這么做,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對公眾的不尊重。試問,他又如何能孚眾望呢?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是在不斷的改革中完善健全的。如何確保每一位代表和委員的代表性,如何確保他們都有著自覺的參政議政的熱情和責任感;最起碼,如何確保他們擁有參政議政所必須的時間、體力、精力,如何確保他們具備最基本的參政議政的能力?不能不說,這也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切實解決的問題。
“代表”、“委員”理應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英和優秀成員,然而,并不是每一個精英和優秀成員都可以擔任“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對那些不適合擔任代表和委員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給予榮譽和獎勵。“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當然是一種榮譽,但是,難道不更是一種資格、一種責任嗎?無論如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應該是一種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