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到《三國演義》里,能力最被低估的人是誰?我想,劉備肯定是逃不掉的。
可能很多人會說,怎么可能???劉備一個無能之輩,全靠哭哭出來的江山,憑什么說他被低估呢?
說實話,如果哭能哭出一個江山,那林黛玉也可以當皇帝的嘛。
我們還是來看看同時代同地位的人,對劉備是怎樣一個評價。
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那時候的劉備,只是一名依附于曹操的幕僚,天天澆田種菜的,與曹操地位懸殊。
而孫權在跟劉備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說: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在他看來,只有劉備才是曹操的敵手。
我們再對比下這三人的出身就會發現,雖然劉備身居皇室正統,卻是以賣草鞋織草席為生,比起曹操孫權,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個人勢力,都差了不止一點。
但這就是劉備奇特的地方,他明明什么都沒有,但又好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比方說,人才。
要打仗有萬夫莫敵的五虎上將,要謀略有得一可安天下的臥龍鳳雛。
那么問題來了,白手起家的劉備,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才愿意追隨他,助他開朝立業呢?他又是怎么做到文臣武將齊心協力做好一件事的呢?
總結起來就三個字,認同感。
劉備是怎樣搭建認同感的?
首先,賞罰分明,激勵到位,簡單來講,就是強調公平,不會護短。
劉備雖然愛兵如子,但他同樣重視制度化。
比如結義弟兄張飛犯錯也一視同仁,決不姑息。
而對于有功之人,劉備也出手大方。
在益州平定后,劉備重獎孔明、法正、關張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四舍五入就是一個“億”。
這種獎懲分明,讓眾將士心服口服,大大增加了凝聚力,以至于“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不謀一策”。
其次,知人善任,優勢互補,簡單來說,就是讓跟著他的人才,能夠在最適合的位置上發光發熱。
知人,敢用比自己強的人,是劉備的高明之處。
諸葛亮、龐統、“五虎上將”,個個都不是善茬,但劉備作為蜀國核心,就非常注重人員配置平衡。
崗位設置優化,明確權責,來讓整個團隊達到最完美的人才組合,提高了核心的競爭力。
再者,目標一致,匡扶漢室,簡單來說,就是大家能夠為了實現同一個目標,上下同心。
亂世最需要的是英雄。
劉備前期舉著“光復漢室”的大旗“創業”,后期舉著“匡扶漢室”的大旗“轉型”,找準了一個能做大的好項目。
再加上,從創業開始,劉備就給了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后”,這是劉備很高明的一步棋。
光是“劉皇叔”三個字,就能給他帶來了無數的無形資產效益了。
所以,開始創業的時候,你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弄清楚你的優勢到底在哪里。
當然,劉備也有他做得不好的點,比如會聚才,卻不知道培養人才,導致了蜀國后期人才凋零,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國最終敗亡。
但劉備這種打造認同感的方法,還是值得我們企業家學習的。
畢竟商場如戰場,經營企業的難度不亞于行軍打仗。
企業經營的關鍵,旨在打造一個上下同欲,團結一心的隊伍。
有了這個基礎,再來談企業盈利模式、戰略發展方向,否則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有了員工的認同,才有上下同心,才能齊心合力地去創造業績,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那么,如何打造老板跟員工的認同感呢?
首先,別老想著員工掙了多少錢,要多花時間想想怎么分錢。簡單來講,就是給錢。
其次,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崗位上。簡單來講,就是給權。
團隊作戰,最注重的是把最適合的人放到最適合的崗位上。
分工明確,才能讓組織的效率最大化。
不然一個組織里,誰都是領導,誰說的話都要聽,不但會造成指揮混亂,還會嚴重打擊到團隊的士氣。
就像你帶一只手表,一眼就能知道時間,但你帶了兩塊、三塊,就會陷入混亂,認不清時間。
最后,要意識到“統一”的重要性。簡單來講,就是給信心。
一個組織,要想取得成功,組織內的成員一定要有統一的思想目標和使命追求。
在公司剛剛創立的時候,我就明確了公司的使命。
我告訴每一個走進公司的伙伴們,我們的使命是“幫助中小企業成長,創造更多的社會就業”。
我們不斷地講,每年、每月、每次有機會就給小伙伴們講我們的使命。
同時,我也告訴小伙伴們要“敬重客戶的每一分錢,尊重客戶的每一分鐘”,要用心照顧好走進我們身邊的企業。
畢竟,如果我們做企業的,沒有對使命愿景做出心靈上共同的承諾,我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就沒有辦法形成組織。
充其量只是“利益共同體”,而不是“事業共同體”,更加不是“命運共同體”。
說到底,企業不是一個人的事業,而是一群人的事業。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