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商務策劃師聯合會WBSA主席史憲文的手筆,大家分享:
中國的老子、孔子悟“道”,孫子成“法”,從“道”到“法”一氣呵成。這種“道-法頓悟俱生”歷史現象在西方策劃思想形成過程中再度上演,與黑格爾同時代的西方兵圣克勞塞維茨于1823年陸續發表了《戰爭論》——西方策劃的“法”學體系代表作。
《戰爭論》繼承與發揮了西方哲學思想,總結了以往戰爭特別是拿破侖戰爭的具體實踐經驗,形成了3卷8篇124章,約70余萬字。內容包括:論戰爭的性質、論戰爭理論、戰略概論、戰斗、軍隊、防御、進攻、戰爭計劃。其核心思想“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對后來的軍事理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認為:打垮敵人的戰爭目的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二是占領敵人的國土;三是征服敵人的意志。因為敵人的抵抗力量是由軍隊、領土和意志組成的,所以不摧毀這三個要素,則不可能將敵人打垮。他的這個觀點與孫武的“攻心為上”主張驚人地相似,《戰爭論》與《孫子兵法》既遙相呼應,又各有千秋,兩位兵圣集中展現東西方策劃思維的神韻。
如果沒有科學技術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也許西方也將重復中國式策劃思想積累過程,然而,經過兩次飛躍的策劃思想,注定要在新天地馳騁。
19世紀產生了許多具有重大價值的發現,其中,一個具有難以估量其價值的發現就是“資本”。資本是“能夠產生剩余價值的價值”,1867年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對資本主義本質與基本經濟規律做了徹底的剖析。
是“資本”的基因造就了一個比個人力量更大的法人——法律上的人。一位業主雇傭多位工人,組織起來獲得經濟利益,這就是企業。這個企業初創時有多大,取決于它的業主有多少,業主們投入了多少資本。
1602年這樣的“法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誕生了,那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資本以股票方式積聚,東印度公司股票發行分得很細,連荷蘭的一個女仆都可以用自己的一百荷蘭盾來入這家公司的股。
大家想用錢時怎么辦?為了便于股票買賣雙方交易,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于1609年成立。股票買賣,投資者易人,但公司不受任何影響,照常運營。據說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100年的時候,股票漲了1000倍。這種公司資本募集模式發展到了20世紀,使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遍地皆是,并催生了許許多多巨型公司。
1946年美國惠特尼上尉出資500萬美元創立美國第一家私人風險投資公司,專找具有贏利潛力的、處于上升拐點的企業投資,在隨后發行股票,在股票市場高價退出投資。至此,一個好技術、好想法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變成一座商業帝國,一個巨大的法人。
法人也是人,既然是人,就需要接受教育,增長智慧。圍繞著公司這個企業“巨人”的“謀求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需要,各種企業版的“孫子兵法”目不暇接,各大學紛紛成立商學院,向公司批量提供職業經理人,經理人把這些商業之“法”與企業經營實踐相結合,經營之“術”充滿市場。
最先得到發展的是企業對內的管理和對外的營銷。
在管理學領域,1911年,“科學管理之父”、古典管理學奠基人、哈佛肄業生費雷德里克·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等一系列著作,為企業駕御生產線、管理勞動力提供了思想武器,指導企業實現了三個觀念變革:首先是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制定標準和規章制度,并據此下達任務;其次,用培訓來教會員工完成任務的技能;最后,用獎懲等激勵手段來保證任務的完成。1954年克萊蒙特大學的彼得·德魯克出版了《管理實踐》,奠定了他在管理學的地位,被譽為現代管理學奠基人。他認為現代管理是在依據高度自動化、集成化、自動化機器大生產的條件下,回歸以人為本,以管理人達到管理機器的目的。 費雷德里克·泰勒的理論實現了從“人服從機器”到“把人當作機器”的飛躍;而彼得·德魯克的現代管理觀念變革,則是把人當作獨立于機器之上的人,強調人與機器的和諧統一。作為人與機器的中介——知識已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知識是一種新的財富。
管理學對策劃思想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決策、貫徹、執行,這是企業管理中的三件大事,其中,決策尤為重要,甚至決策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西蒙干脆認定“管理就是決策”。提高決策效率與質量正是策劃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定性決策方面,管理學中成型的方法包括:頭腦風暴法(有稱“思維共振法”)——通過信息交流,引起思維共振,產生組合效應,從而導致創造思維;特爾菲法(由美國著名的蘭德公司首創并用于預測和決策的方法)——以匿名方式函詢意見,匯總參考意見反饋,幾輪反復,漸趨一致,最后決策;還有哥頓法(美國人哥頓于1964年提出的決策方法)、淘汰法、環比法等等。
在定量決策方面,管理學成型的方法包括:確定型決策方法——盈虧平衡分析;風險型決策方法——決策樹;不確定型決策方法——冒險法、保守法和折中法。
1912年哈佛大學教授赫杰特齊出版了第一本銷售學教科書,標志著市場營銷學進入萌芽階段;1932年,克拉克和韋爾達出版了《美國農產品營銷》一書,標志著市場營銷學進入功能研究階段;1952年,范利、格雷斯和考克斯合作出版了《美國經濟中的市場營銷》一書,標志著市場營銷學進入形成和鞏固時期;1960年杰瑞•麥卡錫出版了《基礎市場營銷學》一書,并提出著名的“4P理論”,標志著市場營銷學進入了管理導向時期;1967年,被譽為“現代營銷管理之父”的菲力浦·科特勒出版了《市場營銷管理:分析、計劃與控制》,標志著市場營銷學進入了協同和發展時期。僅僅半個世紀,市場營銷科學體系趨于完善。
以管理和營銷為主軸,圍繞著企業經營的理論層出不窮,如消費心理學、企業文化、廣告學、傳播學、公共關系學、投資學、技術經濟學等等。
盡管企業經營理論分支眾多,如果詳加考查,不難發現:①它們都具有“道-法-術”的思想結構;②它們都能在“道”的層面達成一致,并體現在理論的交叉;③它們都貫徹了“理性-實驗-方法”的研究方針。所以,我們說20世紀策劃思想史是兩次飛躍的體現。也就是說,《戰爭論》是“兵法”,企業經營理論是“商法”,“商法”中又分“管理法”、“營銷法”、“投資法”……,“管理法”又分“生產法”、“人力資源法”、“企劃法”……,凡此一切都是大大小小的“孫子兵法”,由于它們共同的服務對象是企業這個特殊的“人”,所以,我們索性把20世紀稱為策劃思想的“法人時代”,即企業應用階段,是策劃思想兩次飛躍的合成。
“企業法人”的出現,對策劃思想的最大影響在于策劃主體的變化,策劃服務法人,法人主持策劃,策劃的個人行為讓位給法人行為,策劃行為主體主要是法人,所以,在“法人時代”,“策劃”的概念應為:企業法人等組織為了謀求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科學地發現與利用規律,借鑒與運用科學方法,整合資源,進行決策的思維方式。策劃的主要目的是使企業成“器”。
站在20世紀中葉回首世界策劃思想發展史,可以粗略地歸納為三個大的階段:自公元前500年的先賢論道至14世紀末15世紀初為策劃思想原創階段;自文藝復興至19世紀初為策劃思想“質”“域”飛躍階段;自工業革命至20世紀為策劃思想的企業應用階段。
這么說來,“策劃”作為科學是否意味著散存于企業經營理論中,進而喪失了獨立性了呢?“策劃”是否不需要作為獨立學科發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