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職業態度與職業道德培訓,總離不開“愛崗敬業”四字,基本邏輯關系為“愛崗是敬業的前提”。這種邏輯實際上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本課與前述課程不同,是以社會學中人的角色扮演為理論依據,從組織的社會目標出發,討論人在組織中角色的扮演,認為這才是職業態度的邏輯起點。當你按照角色規范扮演某種組織角色時,情感不應該成為敬業與否的理由,從而得出“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敬業,即使不愛崗也要敬業”的結論。
課程的另一部分,是在職業實踐中調整自己的認知與情緒。以心理學“活在當下”為理論依據,闡述敬業對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的意義——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敬業會使自己真正體會到“工作著是美麗的”,生活也因此而美麗。
貼上一個“用職業態度對待職業”的典型。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上述文字出自《呂氏春秋·去私》。孔夫子評祁黃羊“善哉”,而從角色扮演的角度看,祁黃羊是在“大夫”、“仇人”、“父親”等角色中進行了流暢的角色轉換,才能夠“公矣”。
與個人其他角色無關
與他人無關
與環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