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國人還不知道“中里巴人”,但他以《求醫不如求己》博客之名盛傳于互聯網內外。《求醫不如求己》系列圖書狂銷100多萬冊。他用拉家常的口吻將中醫的核心理論娓娓道來。他在全國各地巡回演講,甚至一路把講座開到了東南亞,有人甚至稱他為“活扁鵲”。近日記者見到這位年僅40歲的老北京男人,專訪了這位首先躥紅網絡的中醫傳奇人物。當記者好奇地問他職業時,他笑呵呵地坦言:“我不想把自己赤裸裸暴露無遺。我沒上過大學,靠自學,靠誰都不行,都得靠自己。”
中里巴人,北京中醫協會理事,作者。自幼師承父親練習導引養生功法,從祖父的作品中學習中醫,后又研讀了中醫各家經典和現代醫學典籍。根據自己對人體經絡的切身理解和體會結合親身感悟,寫成《求醫不如求己》系列,告訴大家在疾病未發之時如何預防,在亞健康狀態下如何調理。
記:你原名叫鄭幅中,起“中里巴人”做網名有什么深意?你的職業是什么?是醫生嗎?
中:一個網友在我的博客上替我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趣,拿來一用:中里巴人——在中國人里面有一個“巴不得”大家都身體健康的人。其實“中里巴人”這個名,源于春秋戰國時的兩首古曲《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我不是職業醫生,不行醫,沒必要知道我是什么職業吧。
記:你是《人體使用手冊》作者吳清忠的中醫啟蒙老師,中醫精髓是“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嗎?你覺得中醫在當代人生活中能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中:如果真能把中醫精髓普及到千家萬戶,人人起而行之,一以貫之,自然能夠讓當代的人們少生病,不生病,治“未”病。中醫養生是調養生活,養生不光是身體上的問題,也有精神上的問題,兩者不能割裂開來,需要外界的環境,與人交流的藝術以及用什么態度來維持人際關系,養生不僅僅是治治病,不是說沒有疾病就達到養生了。治病和養生相當于一個溫飽、一個小康。養生是身體和精神達到最佳狀態。
記:中醫和西醫的關系應該是并駕齊驅?還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呢?你在書中形容中醫與西醫的關系時說,“中醫西醫應該是戰友,而不是夫妻”,能詳細闡述一下嗎?
中:有用就是硬道理,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拋開門戶之見,對患者才是福音。對于西醫,首先我覺得我們必須接納西醫,目前很多中醫不太接納西醫,這個我覺得是有問題的。西醫有著很長的歷史,它吸納了各國醫學的精華,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醫學檢查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這種優勢我們不拿來用,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所以在我看來,我們得承認西醫所具有的優勢。中醫與西醫之間是一種戰友關系。因為中醫與西醫對于疾病的出發點是不同的,認識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如果要把他們強扭在一起,將之視為夫妻關系的話,各自的優勢都會受到抑制。
記:今天我們所能看到各種輔助治療儀器,CT或者是掃描儀、血透,是“望、聞、問、切”在現代的延伸嗎?
中:不同的理念產生不同的工具,西醫的診療儀器和中醫的望、聞、問、切,都只是工具而已,吃面用筷子,喝湯用勺。沒什么可比性,善于使用,用著方便就好。
記:成名對你是否有影響?
中:成名不是什么可喜的事情,麻煩較多,說話也得謹小慎微了。上電視后,剛一出門被人攔著了,當場尋診,問腰疼、胃痛怎么辦,沒法出門。
記:除了家學淵源外,你為什么選擇中醫這條路呢?有沒有感覺自己像“中醫明星”?
中:我只選擇健康快樂的生活之路,而不是中醫之路。沒覺得自己像明星。我也不想當明星,沒覺得自己火,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記:您一天是怎樣安排的?下一步有什么寫書計劃?
中:來了講座,就去講座;需要寫作就寫稿子,高興了看看書,沒有刻意安排一天。下一步沒有寫書的計劃。
記:從洪昭光開始,保健養生類書籍像《人體使用手冊》、《從頭到腳說健康》、《溫度決定生老病死》等很多熱銷,受追捧的同時也有不同的聲音,有人斥責為“野路子”、偽科學,甚至于要廢棄中醫,你怎么看待這股養生書暢銷熱潮?
中:能夠真正滿足大眾需求的書才能暢銷,治病不如防病;關注疾病不如關注健康;這些積極向上的養生觀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記:有報道稱很多“嗅覺敏銳”的“半吊子醫生”以奇聞怪談作“噱頭”大講保健,一味迎合普通人獵奇的心理,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慶其也說,這類圖書作者中很多并非專業工作者,對中、西醫的理解很膚淺,但卻足夠對付得了外行,是這樣子嗎?
中:養生和治病本來就是兩碼事。養生所追求的是健康快樂的人生。治病要達到目的,是消除患者的病痛。怎么可以混為一談呢?有病找醫生,健康靠自己。
記: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運用中醫針灸治療和中醫推拿治療,韓國的中醫比西醫大夫掙錢更多。《大長今》熱播時,說針灸是韓國最早發明的,這些觀點被國內學者批判過,日、韓把中醫看作是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你怎么看這個問題?我們在中醫研究和中醫產業化水平上比日、韓落后很多嗎?他們有哪些成功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
中:好東西誰都想據為己有。但中醫的根在中國,誰也推不倒,挖不走的。日韓都很尊重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學習。
記:有人看過《求醫不如求己》后,認為中醫能夠治療一切疾病,是這樣的嗎?
中:三分治,七分養,我覺得這句話很符合中醫的理念。
記:生病的時候,你會不會考慮用西藥?會采取什么方式治療呢?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給自己釋放壓力的?
中:可能會吧,該用時自然會用。但極少用過。吃點中成藥,按按穴位,打打太極拳也就好了。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沒什么壓力了。
記:“吃啥補啥”有道理嗎?
中:補主要是看能不能被身體吸收。而不是看吃什么。
記:有人說生命在于運動,也有人說生命在于靜止,從中醫的角度看,怎么做才是正確的養生方法?
中:有人天生喜靜,有人生來好動。體質不同,稟賦各異。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記:有人將《求醫不如求己》一書稱為“改變中國人健康生態的第一方案”,你認為目前的健康生態是怎樣的?
中:現代社會之下,人們普遍是這樣的:我沒病的時候無暇顧及疾病,我得繼續生活,不會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在亞健康狀況下,我不知道如何去調適,沒有正確的方法;而當病情很嚴重的時候,就會選擇匆忙就醫,然后把自己的身體交給大夫,這是現代人對待健康的一種普遍態度。首先,身體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其次,我們每天都可以健康一點點,這就是健康的全部秘訣。我們都要過身心健康的快樂生活。這就是我所理想的一種健康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