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其實還應該更早點寫出來,但市場總是這樣:沒遇到的問題就算不上是問題。
我國的管理培訓市場已經運作了十幾年,雖說這幾年才真正火爆起來,可問題在前幾年就已經顯現:大量的國企、民營企業甚至外資企業的員工接受了大量培訓,甚至同一個話題經過改頭換面被再次用來給員工培訓,但企業希望員工通過培訓解決的問題并沒有解決,于是企業負責人發出了感慨:不是我不想培訓,可培訓確實無法解決問題啊!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換個角度看。其實在企業里面,有些問題通過培訓可以解決掉,比如技術問題、操作問題等。什么樣的培訓效果不太好呢?經過這些年的總結提煉發現,凡是涉及到“人”的培訓往往結果不盡如人意。原因很簡單,人要改變需要至少三個因素同時發生作用:一是個人意愿,二是個人能力,三是個人所處的環境。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多數企業發展到相當程度的時候,都會面臨如何建立和完善績效管理系統,于是績效指標是否需要量化,績效指標需要多少才比較合適成了很多績效負責人的難題。可在進行培訓的時候,大多數問題最終都會落到領導不全力支持、干部和員工有抵觸等方面來。這是典型的技術問題入手,人文問題卡脖子。學會了指標的制定,但拿回去用不上,因為領導層就有沖突和矛盾,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因此,在對待培訓能否見效這個問題時,需要清醒客觀地認識到,培訓只是提供了改變的知識和信息,但改變不了學員的意愿和學員所處的大環境,甚至連學員的能力都無法影響。如果一個培訓機構還在拼命地給客戶學員灌輸管理知識,那當然就會碰到瓶頸,而這個瓶頸在各高校EDP中心更加明顯。
相信各高校EDP中心都面臨過、或正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客戶學員學習過了感覺不錯,但在來年詢問課程的時候,往往都會扔下這句話:這些課程都學過了,還有沒有新課程?于是,EDP的老師們就拼命去市場上尋找新主題、新老師,以求用不同的方式展現相同的內容。是的,市面上的老師層出不窮,但EDP的老師們心里面很清楚,這都是“新瓶裝舊酒”。思考深入一點的老師就會想到:是不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培訓只是提供了知識,知識如何轉變成生產力還需要其他問題的解決才能實現。近來,跟部分高校的EDP中心的老師談起這個問題,大家深有同感,那就是EDP中心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誰越早的認識到問題、誰越早地解決好了這個問題,誰就能再次在培訓的延伸產品市場上領先于對手,誰就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因為,市場永遠只認領頭羊。高校的EDP中心們,希望就在現在,希望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