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找、擾、抓、推、摸、按等,為什么都是提手旁?”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曾這樣問自己的孩子。她試圖通過解讀漢字,為孩子解讀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這幾年,她對漢字的積累和研究使之深入漢字領域,獲獨特心得,且成一家之言。北京衛視今年2月開播的《于丹-品味漢字》系列節目,即是對于丹解讀漢字文化心得的全面呈現。
日前,中國記協在京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參加“傳承中華文化 助推中國夢,北京電視臺《于丹-品味漢字》研討會”,就該系列電視節目的成功經驗與啟示進行研討。
據悉,《于丹-品味漢字》系列節目,通過解讀漢字,讓觀眾重溫漢字的魅力。節目中,于丹解釋了春夏秋冬的由來、孔孟老莊之字意、十二節氣的掌故等漢語言的傳統、傳承和發展。該節目制片人、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徐韜和于丹是好友,為助推其在文化領域的貢獻,使之與公眾共享、傳播更為廣泛,故此在北京電視臺開辦該欄目。她強調,該節目強調中國文化元素,即,從漢字涉及中國傳統文化之歷史、民俗、文學、藝術、語言等多種學科。“甚至連于丹的圍巾圖案都是傳統絲綢、梅花,刻意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品位。”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等領導與專家學者指出,《于丹-品味漢字》節目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素養,以國學闡釋國家價值觀、民族價值觀、百姓價值觀,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