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于丹女士以“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為主題展開,首先對成功與成長進行區分:成功強調的是結果,而成長則強調的過程,教育、人才、社會更應該關注“成長”。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而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是完整的知識結構、旺盛的求知欲望、創新的開拓意識、無畏的探索能力的結合體。
同時,在主題的基礎上分三大板塊展開論述:
一、健全人格的養成。
健全的人格就必須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實踐中做到頂天立地,不為思維所限,不為格局所制,同時在重視知識與經驗的同時更重視人的悟性的培養。
二、培養生命的修復能力。
受委屈是人生的必修課,在生活中要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做到不遷怒,不貳過”,同時要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為了所愛的之人、所愛之物燃燒自己”,做到成全世界。
三、成長中的家庭教育。
家教是一種倫理認同,也是一種規則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倫理價值,要培養良好的家風、要有規矩,守住本分,做好自己的角色,就像《弟子規》中所說的:“冠必正,鈕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同時,家教并不停留在思想層面,還體現在行為層面的家教與門風,在演講中引用“曾國藩家書”、“林則徐家訓”以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勵志真言,運用詩情畫意的語言來闡述對“教育智慧”的獨特見解。
最后,于丹女士以“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結尾,向幼兒教師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將價值觀化為人格的最好時期是幼兒時期,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力量應該聯合起來,成全中國少年,最終成全少年中國。
在講座中,于丹運用詩情畫意的語言來闡述對“教育智慧”的獨特見解,充分展示了文化之美、智慧之美、哲思之美,讓大家深深感受到了中化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來自哈佛搖籃國際小學學生劉樂樂說,通過于丹教授對林則徐《十無益格言》的詳細講解,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小學生要戒驕戒惰,認真讀書,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很重要,因為“行止不端,讀書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