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今天,著名文化學者、北師大教授于丹做客南京工業大學。她希望大學生有時代擔當的同時,更要勇敢做個“莊稼人”。
于丹做客南工
大學“真正的道理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于丹用《大學》中的開篇首句闡明“何為大學”這個道理。
在于丹看來,大學真正的道義在于闡明、發現人性中該有的,但卻被遮蔽掉的美好。 “自新的能力,是成長的能力,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于丹表示,一個人是否有自新能力,在于其是否具有判斷力與創造力。人的一生難免風雨,堅定的信念才能賦予與艱難困苦抗衡的力量。“年輕人如果走上社會就抱怨,注定不會融入主流”于丹坦言,所有年輕人要在“行與不行”的困惑猶豫中強大內心,養成篤定的信。
大學教會學生“知行合一”于丹盛贊了南工校訓“明德、厚學、沉毅、篤行”。她指出,明德就是看清什么叫有所不為,厚學指學問只有足夠的積淀才能生發出思想,沉毅是人在沉靜中熔鑄體系,篤行則是有能力走出去改變世界。“人這輩子不能放棄選擇,但偶爾可以選擇放棄。”她強調更要講“仁義禮智信”,讓是給得起,而競,是最貧瘠的表現。
靠得住的是腦子里的信念和肚子里的學問
“大學是狀態的奠定,是一個人生命態度的養成。”于丹認為青春可以永駐,因為青春是種狀態,而不僅是指年齡。“人生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所以不可操之過急”她強調,大學生一定要堅定信念,多讀書明事理,學會直面苦難,最終使生命有品味。 “去除雜草最有效的方法是種莊稼。”面對“雜草叢生”的社會,于丹表示年輕人要做“種莊稼”的人。“種莊稼的人多了,雜草就少了。”面對各種不良問題,于丹希望大學生能夠勇敢承擔對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