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牽動著家長的心,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為孩子創造了各種條件,但是還是阻擋不了孩子不愛學習的習慣。孩子不愛學習的主要有三個原因:學校問題、孩子本身的問題、家庭環境問題。
1、學校原因。
教師"厭教"使得課堂沒趣味,學生受影響使得學習沒興趣。教師態度不正、不民主、盛氣凌人,學生厭煩這樣的老師,進而不愿聽他上課,厭學這一學科;教學內容不豐富,講課照本宣科,聽了收獲不大,聽著沒勁;教法不活,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不管你愿不愿聽,講了就算;學生課業負擔重,壓力越大,厭學心理越重。這樣的教學,學生像受罪,他怎能不厭學!
沒有智力活動的歡樂,沒有認識的歡樂,就必然把學習變成一種枯燥無味的苦事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孩子一連得了2 分,他就同自己的命運妥協了,覺得無所謂了,求知欲的火花被熄滅了,第二次點燃求知欲的火花是多么難呀!""所以,他提出"讓學生抬起頭來走路"的口號。有的孩子因為基礎課沒學好,到后來越學越不跟不上,最后便不愿意學習了。在這樣的孩子身上,"不懂"、"不學"、"厭惡"已形成惡性循環。
2、孩子自身問題
現在來談孩子本身的問題,因為媽媽從小對孩子嬌生慣養,使孩子養成了依賴性,沒有別人的幫助他會一事無成,因此他自己不能積極主動學習。這樣的孩子若養成了學習習慣,問題也不大。但養成學習習慣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及早進行指導。有時周圍環境不好,也會使孩子不愿學習,例如,學校老師管得太嚴、別的孩子欺負人。
3、家庭問題
家長也有責任,主要是督促得不適當。 例如,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 可是卻不做老師布置的作業。當老師問他為什么不做時,他說:"放學前我本想回家就做作業,可是一回家媽媽不說'放學了',卻問我'今天的作業做了沒有',一氣之下我沒做。"這種情況我們大人也有。有的事情本來自己想做,可是別人一多嘴,就不想做了。老是被人督促著學習,孩子就非常被動,時間長了,就失去了學習主動性。適當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終是為了孩子自己主動去學習,所以督促只能適當,而且要講究方法。
孩子不愛學習,牽動和所有關心他的人的心。但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