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界著名專家 張屹
中國家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東方文化。中國家具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
紅木家具,是中國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家具中有代表性的元素,幾千年來,紅木家具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于家具之林,傳承著古老絢麗的中華文化。 然而中國紅木家具的未來卻不能不令人思考。
一、紅木家具的發展
(一)形成期:絢麗多彩,個性飛揚
中國家具的出現很早,有幾千年的歷史,第一件家具是什么樣子?產于何地?已無法考證了。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類,中國各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決定了中國家具的特點。魏、晉時代人們習慣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為低矮型,室內以床為主,地面鋪席。后來出現屏、幾、案等家具。床既是臥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漢、魏各時期,沒有太多變化,有凳、桌出現,但不是主流。直到漢代,胡床進入中原地帶,到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垂足而坐,高型坐具陸續出現,這個時期,屬于中國家具的形成期。
形成期階段,家具的款式沒有固定的要求,地域不同,差別較大,家具多為自用。這一時期,家具的材料豐富多樣,多以天然材料為主,如木材、竹藤、石板、金屬等。紅木家具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當時,社會上紅木資源比較豐富,紅木材質硬,不易變形,耐腐蝕,外觀漂亮,逐漸成為家具的主要材料之一。
在這一時期,紅木家具一開始就表現出自己的獨特魅力,紅木家具憑借材質的天然優勢,表現典雅,則顯示高檔、豪華與價值;表現喜慶,則顯得熱烈、絢麗,充滿激情;表現尊嚴,則看上去沉穩、大氣,福貴端莊。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家具的制造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由于冶金、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為家具的制造創造了便利條件。這個時期人們習慣于坐、跪生活,所以主要的家具品種是幾、案等。 商周時期開始有使用屏風的記載,它起到分割空間、美化環境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其制作和工藝都已相當精美。
漢代以席地而坐為主,室內生活以床、榻為中心,床的功能不僅供睡眠、用餐,交談等活動也都在床上進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都有這樣的場景。床與榻略有不同,床高于榻,比榻寬些。設置于床上的帳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蟲、冬日御風寒,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身份、財富的標志。
幾在漢代是等級的象征,皇帝用玉幾,公侯用木幾或竹幾,幾置于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著重要作用。案的作用更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為飲食用桌,也用來放置竹簡、伏案寫作。
隨著對西域各國的頻繁交流,胡床傳入我國,這是一種形如馬扎的坐具,以后發展成可折疊馬扎、折疊椅等,也為后來人們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
從魏晉六朝到宋元時期,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佛教日益興盛,促進了大規模地建設廟宇、石窟,其中的陳設、用具也受到外來影響,出現了墩、椅、凳等高型家具。
(二)發展期:巧奪天工,紅極天下
隋朝在家具方面沒有太大變化,真正的繁榮時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社會穩定,人們的生活熱情高漲,“貞觀之治”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唐代的家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顯現出渾厚、豐滿、寬大、穩重的特點,體型大、具有氣勢,外觀講究,但在工藝技術和品種上缺少變化。豪門貴族們所使用的家具花色比較豐富,尤其在裝飾上更加華麗,唐畫中多有寫實體現。這一時期的家具出現復雜的雕花,并以大漆彩繪,畫以花卉圖案。 在唐代敦煌壁畫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蓮花座、藤編墩等,還可以見到形狀較為簡單的板足案、曲足案、翹頭案等。文人多追求素雅潔凈,所以這一時期的立屏、圍屏多素面無飾。床榻類變化不大,沿襲上代特點,以箱式床、架屏床、平臺床、獨立榻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門望族們以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為時尚,家具發展初步完善,有直背靠背椅、條案、屏風、床、榻、墩等家具,完整簡潔的形式也為中國家具的進一步完美打下了基礎。
宋代中國家具迅速發展,也是家具普及的時期。宋代家具品種有床、榻、桌、案、凳、箱、柜、衣架、巾架、盆架等,家具形式也多種多樣。
宋代還發明了燕幾,當時的士宦,大家為裝飾屋宇,競相仿造,燕幾由7件組成,有一定的比例規格。它的特點是可以隨意組合,可聚可散,可長可短,縱橫離合,符合上層社會使用的要求。
宋代家具在制作上也有不少變化。開始使用束腰、馬蹄、螞蚱腿、云興足、蓮花托等各種裝飾形式。同時使用了牙板、羅鍋棖、矮佬、霸王棖、托泥等各式結構部件。
從10世紀中晚期開始,宋時供垂足坐的高形家具占絕對主導地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的姿勢,中國歷史上的起居生活變革由坐姿開始。
宋代家具在總體風格上呈現出挺拔、秀麗的特點,裝飾上承襲五代風格,趨于樸素、雅致,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局部點綴以求畫龍點睛的效果。宋代家具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帶來了完美、精湛的明式家具發展。
元代立國時間短,不僅在政治、經濟體制上沿襲宋、遼、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稟承宋制,工藝技術和造型設計上都沒有大的改變。這一時期出現了抽屜桌,抽屜作為儲物之匣方便開取,是一大發明,它更大程度地增加了家具的使用功能,這將歸功于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從魏晉六朝至宋遼金元這千余年間,中國王朝不斷更替,其中發生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社會取向一直沿著封建儒家的統治路線。元代結束后,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更世俗,更多樣化的新時代。
宋代以及稍后的遼、金歷時300余年,家具發展經歷了一個高潮時期,高檔家具系統已建立并完善起來,家具品種愈加豐富,式樣愈加美觀。比如桌類就可分為方桌、條桌、琴桌、飯桌、酒桌以及折疊桌,按用途愈分愈細。宋代的椅子已經相當完善,后腿直接升上,搭腦出頭收攏,整塊的靠背板支撐人體向后依靠的力量。幾類發展出高幾、矮幾、固定幾、直腿幾、卷曲腿幾等各種形式。
(三)鼎盛期:精雕細琢,爐火純青
明代,手工業技術比以前大大提高,總結各種工藝技術經驗的專門書籍逐漸增多, 并且出現了專業家具設計制造的行業組織,對家具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明式家具,是在繼承宋元家具傳統樣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以優質硬木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家具。這種細木家具具有經久耐用的實用性和雋永高遠的審美趣味,它以一種出類拔萃的藝術風貌,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一顆藝術明珠。這種家具產生于明代,時代特色鮮明,故稱其為“明式”。
明末家具在造型、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趨成熟。在裝飾上有浮雕、鏤雕以及各種曲線線形,既豐富又有節制,使得這一時期的家具剛柔相濟,精練中顯出精致;白銅合頁、把手、緊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處地為家具增添了很好的裝飾效果,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從明代開始,文人開始參與家具的設計。明式家具在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而家具又根據使用者在不同場合的需要進一步細分,不僅有桌、柜、箱類,也有床榻類、椅凳類、幾案類、屏風類等。
明末至清初這一段時間,隨著社會的演變,出現的新品種最多,它們都是在“明式”家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高典型風格為主,其材料以紅木為主。
清初之時,家具上的創新不多,還保持著明代家具的樣式。清代中葉以后,清式家具的風格逐漸明朗起來,家具也出現了新的特征。整體尺寸比明式家具寬大,形成穩定、渾厚的氣勢,而樣式也十分豐富。如太師椅就有靠背、扶手、束腰、牙條等多種式樣。裝飾上求多、求滿,常運用描金、彩繪等手法,顯出光華富麗、金碧輝煌的效果。
從家具的工藝技術和造型藝術上講,這一時期的家具品種多,式樣廣,工藝水平高,片面追求華麗的裝飾和精細的雕琢,最富有“清式”風格;在裝飾上,這一時期力求華麗,并注意與其它各種工藝相結合,使用了金、銀、玉石、珊瑚、象牙、琺瑯器、百寶鑲嵌等不同質材,追求金碧璀璨、富麗堂皇。不過,這一時期的家具由于過分追求奢侈,顯得繁瑣累贅。
(四)衰落期:資源困乏,命運可危
到了清朝末年,一方面,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使得家具藝人紛紛改行無心經營自己的專業;另一方面,由于紅木的生長期長達幾百年,過度的濫砍濫伐,使紅木資源日漸稀少,制造成本不斷增加。加上新材料的不斷涌現,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改變,和西方文化的影響,紅木家具在家具市場上的比重越來越小。到了上世紀的中后期,紅木家具在市場上就更少見了,已經從大眾家具變為了小眾家具,成為個別富豪和權貴階層的奢侈品。 近年來,紅木資源更加稀缺,在紅木家具市場上,幾乎沒有什么新產品出現。人們從炒作家具走向做木材,這些年人們只能收到一些樹根和邊角料了,像樣一點的上等紅木已經見不到了。黃花梨在短短的一年多里,炒到每公斤上萬元。小葉紫檀由每噸十幾萬達到了幾十萬,一些紅木家具算上去比用黃金做的還貴。人們不再去研究制作工藝,不再去關注紅木家具的生產。紅木家具的使用功能大大地褪化了,成了收藏品和某種象征。從使用到收藏,從收藏到投資,從投資到投機,再到瘋狂的炒作……,一方面是紅木家具價格的虛高不下,另一方面是紅木材料的極度匱乏,表面上看,紅木家具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頂峰,而本質上,卻陷入了衰敗的低谷。 果然,沒多久,海南黃花梨的價格狂跌十幾倍,那些借錢、貸款囤積紅木的商人被“木市”套牢了。
誰來拯救中國的紅木家具?如何延續中國紅木家具的生產工藝?怎樣傳承這一古老的中華文明?又拿什么作為這一文化和藝術的載體?時代呼喚有識之士。 二、紅木家具的材料
紅木家具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其鼎盛時期距今也有上千年,在這漫長的歷史 發展過程中,沒有人對什么木材做的家具才算紅木家具去較勁。材料是次要的,工藝才是真正的焦點,之所以人們選擇黃花梨、紫檀、酸枝等來做材料,完全是因為其材質好,紋路美、易于加工、堅實耐用的原因。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性能上可以滿足這一要求的木材,就都可以用來生產紅木家具。 直到2000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了一個紅木國家標準,把“5屬8類33種木材確定為紅木。而其中的33種紅木大多是幾近絕跡和瀕危的木種。
正是這一紅木標準的提出,給中國的紅木家具市場沖入了興奮劑,使得從2000年至2007年的幾年間,以這33種所謂紅木生產的家具價值瘋狂攀升,形成了“紅木泡沫”,七年里,這一泡沫把一些幸運兒催生為億萬富豪,讓一些偶然擁有紅木材料的家庭一夜暴富,也使多少炒作者傾家蕩產。 不久前,在海南的紅木市場上,去年可以賣到50幾萬的八仙桌竟然降到10萬元都無人問津。又一個“普洱茶神話”破滅的時候,我們重新審視紅木的國家標準,找到了原因所在。 首先,國家標準對紅木的認識還比較片面,局限性很大,有很多優秀的木種都沒有包含進去,像南美的紫心木、綠心樟、鉆石紅檀、莫拉、猴子棗木等,在性能上有很多參數都高于33種紅木,這有待于不斷地補充進去。
其次,這一標準的制定難免有小團體利益的嫌疑,是在滿足目前的一些紅木家具生產企業的需要,生產者制定了標準去愚弄消費者,有意把一些稀有木種確定為紅木,而把資源豐富的更為優秀的木材排除在外,無非是為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賺取更高額的利潤罷了,這實際了是一種行業的惡性競爭。就是在紅木材料炒作的轟轟烈烈的這幾年,那些紅木廠獲得了多少暴利不說了,就連一個紅木網站,一年就賺了幾千萬。 木材賣到了黃金的價格,銷費者被徹底“忽悠”了。把紅木標準定在少數目前稀有木種之上,排斥依然大量生長的優質木材的做法本身,與其說是對紅木家具的保護,不如說是捧殺。
所謂“紅木”,從一開始,就不是特定的某一種或某幾種材料。而是所有優質硬木的統稱。一般有光澤,文理斜而交錯,呈紅色,褐色或深色,堅硬耐磨,材質重,強度高。
按照這一基本要求來對照,凡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材料就可以稱作是紅木家具材料,所以說紅木家具材料是十分豐富的,當然,既包括了33種紅木,也有其它的一些優質的南美木。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材料的產地來區分紅木與非紅木是不對的,這只是個別商家為維護既得利益而進行的錯誤誘導。
紅木家具其實有三大類:一是純紅木家具,就是整件家具的每一塊材料都是特定的紅木;二是非純紅木家具,在可見部位選用某種紅木,不可見部位選用另一種低檔的紅木或其它木種;三是由實木或其它人造板貼紅木皮而制成的貼皮紅木家具。這三類家具的檔次相差甚遠,選用哪一種材料,決定于產品的定位。
就純紅木家具來說,所選用的木材應為心材,心材是樹木的中心,無生活細胞的那一部分木,心材起初為淺黃紅色,暴露于空氣中時間一久變為紫紅色,時間愈久顯得愈新,越發漂亮。
紅木一般都不是十分粗大,所以產品制做時要因材而異,適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否則就會造成浪費或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紅木也是制作工藝品的優質材料,但不是什么工藝形象都適合用紅木來表現。紅木材料的天然差異大,品質不一,各有特色,每一塊紅木都不同,需要以材料為出發點,誘發設計思路和靈感,進而創造出具有生命力和特色的產品。 三、對紅木材料新的認識
長期以來,人們對紅木材料說法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一方面,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另一方面,透著商業的炒作和利益的影響。
紅木家具之所以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喜愛,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工藝,是那種巧奪天工,匠心獨運,精湛嫻熟的工藝,這是紅木家具流芳百世的精髓所在,材料是他的載體而已,如果只重材料而輕工藝則本末倒置。木頭終歸是木頭,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更何況是木頭呢?
除了那些惡意的炒作者之外,廣大群眾都不會希望紅木這一古老的文化滅絕,從此永遠遠離人們的生活,躺在博物館里供人們瞻仰,而繼承和發展這一工藝就必須積極去開發和尋找新的可替代或接近甚至更加優秀的木種,其原則是可以承載傳統的工藝,外觀上差別不大。 事實上,連所謂的專家都承認,有些優秀南美木做的家具與傳統紅木做的家具比較幾乎很難鑒別,沒有“高超”的技藝和手段是分不清楚的。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去分清呢?又有什么必要去做這種無聊的事呢?目的只有一個,那些手中捏著所謂“正宗紅木”產品的人不期望自己的東西貶值,在即得利益的驅使下抱殘守缺。
人們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在認識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去發現新事物,發現更加優秀的東西。沒有吸收、補充和否定就沒有發展。就紅木家具而言,也是如此。
我們高興地看到,近年來,一些有遠見的行業人士在積極地去尋找和開發優秀的實木材料。比如中國木業就在南美開發了27萬公頃的實木原始林區,其中很多木種和以往人們認識的木種接近,有的甚至在許多參數上超過了目前人們所認知的紅木。比如:鉆石紅檀、南美紫心木、南美花梨木、南美猴子棗木、南美綠心樟木、南美莫拉等。這些新材料的發展,將極大地推動紅木產業的發展,使古老悠久的紅木家具煥發新的活力,走進千家萬戶,掀起紅木家具市場的新的高潮。(摘自張屹著《紅木家具》一書,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二:優秀南美木制作的紅木家具
作者簡介
張屹,新視角企業管理研究中心理事長,著名管理學家、國家級策劃大師、行業權威。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文大學特聘教授。 有著近20年行業經營管理實踐經驗。是中國家具業具有深遠影響的資深顧問師。
張屹老師的著作《家具制造業市場營銷實務大全》,被清華大學家具總裁MBA班選為教材。《家具制造業世紀書庫》叢書榮登經濟管理出版社暢銷書排行榜。 張老師出版家具業專著60余部,在各類著名雜志、報紙上發表文章數百篇,張老師的管理理念在數不清的網站上廣泛傳播。數百萬行業人士在以張屹老師的思想指導實踐。
張屹老師被譽為策劃業最懂家具的人,家具業最懂策劃的人。張屹老師用策劃的靈魂去指導家具營銷,將表演的技巧融入自己的授課。 張屹老師榮獲中國商務策劃十周年成就獎,被評為中國十大商務策劃師,中國家具界最具影響力的八大顧問師之首。作為一名優秀專家,已被中國香港收錄于《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
——家具界著名專家 張屹
中國家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東方文化。中國家具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紅木家具,是中國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家具中有代表性的元素,幾千年來,紅木家具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于家具之林,傳承著古老絢麗的中華文化。 然而中國紅木家具的未來卻不能不令人思考。
一、紅木家具的發展
(一)形成期:絢麗多彩,個性飛揚
中國家具的出現很早,有幾千年的歷史,第一件家具是什么樣子?產于何地?已無法考證了。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類,中國各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決定了中國家具的特點。魏、晉時代人們習慣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為低矮型,室內以床為主,地面鋪席。后來出現屏、幾、案等家具。床既是臥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漢、魏各時期,沒有太多變化,有凳、桌出現,但不是主流。直到漢代,胡床進入中原地帶,到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垂足而坐,高型坐具陸續出現,這個時期,屬于中國家具的形成期。
形成期階段,家具的款式沒有固定的要求,地域不同,差別較大,家具多為自用。這一時期,家具的材料豐富多樣,多以天然材料為主,如木材、竹藤、石板、金屬等。紅木家具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當時,社會上紅木資源比較豐富,紅木材質硬,不易變形,耐腐蝕,外觀漂亮,逐漸成為家具的主要材料之一。
在這一時期,紅木家具一開始就表現出自己的獨特魅力,紅木家具憑借材質的天然優勢,表現典雅,則顯示高檔、豪華與價值;表現喜慶,則顯得熱烈、絢麗,充滿激情;表現尊嚴,則看上去沉穩、大氣,福貴端莊。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家具的制造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由于冶金、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為家具的制造創造了便利條件。這個時期人們習慣于坐、跪生活,所以主要的家具品種是幾、案等。 商周時期開始有使用屏風的記載,它起到分割空間、美化環境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其制作和工藝都已相當精美。
漢代以席地而坐為主,室內生活以床、榻為中心,床的功能不僅供睡眠、用餐,交談等活動也都在床上進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都有這樣的場景。床與榻略有不同,床高于榻,比榻寬些。設置于床上的帳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蟲、冬日御風寒,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身份、財富的標志。
幾在漢代是等級的象征,皇帝用玉幾,公侯用木幾或竹幾,幾置于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著重要作用。案的作用更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為飲食用桌,也用來放置竹簡、伏案寫作。
隨著對西域各國的頻繁交流,胡床傳入我國,這是一種形如馬扎的坐具,以后發展成可折疊馬扎、折疊椅等,也為后來人們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
從魏晉六朝到宋元時期,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佛教日益興盛,促進了大規模地建設廟宇、石窟,其中的陳設、用具也受到外來影響,出現了墩、椅、凳等高型家具。
(二)發展期:巧奪天工,紅極天下
隋朝在家具方面沒有太大變化,真正的繁榮時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社會穩定,人們的生活熱情高漲,“貞觀之治”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唐代的家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顯現出渾厚、豐滿、寬大、穩重的特點,體型大、具有氣勢,外觀講究,但在工藝技術和品種上缺少變化。豪門貴族們所使用的家具花色比較豐富,尤其在裝飾上更加華麗,唐畫中多有寫實體現。這一時期的家具出現復雜的雕花,并以大漆彩繪,畫以花卉圖案。 在唐代敦煌壁畫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蓮花座、藤編墩等,還可以見到形狀較為簡單的板足案、曲足案、翹頭案等。文人多追求素雅潔凈,所以這一時期的立屏、圍屏多素面無飾。床榻類變化不大,沿襲上代特點,以箱式床、架屏床、平臺床、獨立榻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門望族們以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為時尚,家具發展初步完善,有直背靠背椅、條案、屏風、床、榻、墩等家具,完整簡潔的形式也為中國家具的進一步完美打下了基礎。
宋代中國家具迅速發展,也是家具普及的時期。宋代家具品種有床、榻、桌、案、凳、箱、柜、衣架、巾架、盆架等,家具形式也多種多樣。
宋代還發明了燕幾,當時的士宦,大家為裝飾屋宇,競相仿造,燕幾由7件組成,有一定的比例規格。它的特點是可以隨意組合,可聚可散,可長可短,縱橫離合,符合上層社會使用的要求。
宋代家具在制作上也有不少變化。開始使用束腰、馬蹄、螞蚱腿、云興足、蓮花托等各種裝飾形式。同時使用了牙板、羅鍋棖、矮佬、霸王棖、托泥等各式結構部件。
從10世紀中晚期開始,宋時供垂足坐的高形家具占絕對主導地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的姿勢,中國歷史上的起居生活變革由坐姿開始。
宋代家具在總體風格上呈現出挺拔、秀麗的特點,裝飾上承襲五代風格,趨于樸素、雅致,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局部點綴以求畫龍點睛的效果。宋代家具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帶來了完美、精湛的明式家具發展。
元代立國時間短,不僅在政治、經濟體制上沿襲宋、遼、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稟承宋制,工藝技術和造型設計上都沒有大的改變。這一時期出現了抽屜桌,抽屜作為儲物之匣方便開取,是一大發明,它更大程度地增加了家具的使用功能,這將歸功于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從魏晉六朝至宋遼金元這千余年間,中國王朝不斷更替,其中發生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社會取向一直沿著封建儒家的統治路線。元代結束后,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更世俗,更多樣化的新時代。
宋代以及稍后的遼、金歷時300余年,家具發展經歷了一個高潮時期,高檔家具系統已建立并完善起來,家具品種愈加豐富,式樣愈加美觀。比如桌類就可分為方桌、條桌、琴桌、飯桌、酒桌以及折疊桌,按用途愈分愈細。宋代的椅子已經相當完善,后腿直接升上,搭腦出頭收攏,整塊的靠背板支撐人體向后依靠的力量。幾類發展出高幾、矮幾、固定幾、直腿幾、卷曲腿幾等各種形式。
(三)鼎盛期:精雕細琢,爐火純青
明代,手工業技術比以前大大提高,總結各種工藝技術經驗的專門書籍逐漸增多, 并且出現了專業家具設計制造的行業組織,對家具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明式家具,是在繼承宋元家具傳統樣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以優質硬木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家具。這種細木家具具有經久耐用的實用性和雋永高遠的審美趣味,它以一種出類拔萃的藝術風貌,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一顆藝術明珠。這種家具產生于明代,時代特色鮮明,故稱其為“明式”。
明末家具在造型、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趨成熟。在裝飾上有浮雕、鏤雕以及各種曲線線形,既豐富又有節制,使得這一時期的家具剛柔相濟,精練中顯出精致;白銅合頁、把手、緊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處地為家具增添了很好的裝飾效果,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從明代開始,文人開始參與家具的設計。明式家具在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而家具又根據使用者在不同場合的需要進一步細分,不僅有桌、柜、箱類,也有床榻類、椅凳類、幾案類、屏風類等。
明末至清初這一段時間,隨著社會的演變,出現的新品種最多,它們都是在“明式”家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高典型風格為主,其材料以紅木為主。
清初之時,家具上的創新不多,還保持著明代家具的樣式。清代中葉以后,清式家具的風格逐漸明朗起來,家具也出現了新的特征。整體尺寸比明式家具寬大,形成穩定、渾厚的氣勢,而樣式也十分豐富。如太師椅就有靠背、扶手、束腰、牙條等多種式樣。裝飾上求多、求滿,常運用描金、彩繪等手法,顯出光華富麗、金碧輝煌的效果。
從家具的工藝技術和造型藝術上講,這一時期的家具品種多,式樣廣,工藝水平高,片面追求華麗的裝飾和精細的雕琢,最富有“清式”風格;在裝飾上,這一時期力求華麗,并注意與其它各種工藝相結合,使用了金、銀、玉石、珊瑚、象牙、琺瑯器、百寶鑲嵌等不同質材,追求金碧璀璨、富麗堂皇。不過,這一時期的家具由于過分追求奢侈,顯得繁瑣累贅。
(四)衰落期:資源困乏,命運可危
到了清朝末年,一方面,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使得家具藝人紛紛改行無心經營自己的專業;另一方面,由于紅木的生長期長達幾百年,過度的濫砍濫伐,使紅木資源日漸稀少,制造成本不斷增加。加上新材料的不斷涌現,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改變,和西方文化的影響,紅木家具在家具市場上的比重越來越小。到了上世紀的中后期,紅木家具在市場上就更少見了,已經從大眾家具變為了小眾家具,成為個別富豪和權貴階層的奢侈品。 近年來,紅木資源更加稀缺,在紅木家具市場上,幾乎沒有什么新產品出現。人們從炒作家具走向做木材,這些年人們只能收到一些樹根和邊角料了,像樣一點的上等紅木已經見不到了。黃花梨在短短的一年多里,炒到每公斤上萬元。小葉紫檀由每噸十幾萬達到了幾十萬,一些紅木家具算上去比用黃金做的還貴。人們不再去研究制作工藝,不再去關注紅木家具的生產。紅木家具的使用功能大大地褪化了,成了收藏品和某種象征。從使用到收藏,從收藏到投資,從投資到投機,再到瘋狂的炒作……,一方面是紅木家具價格的虛高不下,另一方面是紅木材料的極度匱乏,表面上看,紅木家具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頂峰,而本質上,卻陷入了衰敗的低谷。 果然,沒多久,海南黃花梨的價格狂跌十幾倍,那些借錢、貸款囤積紅木的商人被“木市”套牢了。
誰來拯救中國的紅木家具?如何延續中國紅木家具的生產工藝?怎樣傳承這一古老的中華文明?又拿什么作為這一文化和藝術的載體?時代呼喚有識之士。 二、紅木家具的材料
紅木家具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其鼎盛時期距今也有上千年,在這漫長的歷史 發展過程中,沒有人對什么木材做的家具才算紅木家具去較勁。材料是次要的,工藝才是真正的焦點,之所以人們選擇黃花梨、紫檀、酸枝等來做材料,完全是因為其材質好,紋路美、易于加工、堅實耐用的原因。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性能上可以滿足這一要求的木材,就都可以用來生產紅木家具。 直到2000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了一個紅木國家標準,把“5屬8類33種木材確定為紅木。而其中的33種紅木大多是幾近絕跡和瀕危的木種。
正是這一紅木標準的提出,給中國的紅木家具市場沖入了興奮劑,使得從2000年至2007年的幾年間,以這33種所謂紅木生產的家具價值瘋狂攀升,形成了“紅木泡沫”,七年里,這一泡沫把一些幸運兒催生為億萬富豪,讓一些偶然擁有紅木材料的家庭一夜暴富,也使多少炒作者傾家蕩產。 不久前,在海南的紅木市場上,去年可以賣到50幾萬的八仙桌竟然降到10萬元都無人問津。又一個“普洱茶神話”破滅的時候,我們重新審視紅木的國家標準,找到了原因所在。 首先,國家標準對紅木的認識還比較片面,局限性很大,有很多優秀的木種都沒有包含進去,像南美的紫心木、綠心樟、鉆石紅檀、莫拉、猴子棗木等,在性能上有很多參數都高于33種紅木,這有待于不斷地補充進去。
其次,這一標準的制定難免有小團體利益的嫌疑,是在滿足目前的一些紅木家具生產企業的需要,生產者制定了標準去愚弄消費者,有意把一些稀有木種確定為紅木,而把資源豐富的更為優秀的木材排除在外,無非是為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賺取更高額的利潤罷了,這實際了是一種行業的惡性競爭。就是在紅木材料炒作的轟轟烈烈的這幾年,那些紅木廠獲得了多少暴利不說了,就連一個紅木網站,一年就賺了幾千萬。 木材賣到了黃金的價格,銷費者被徹底“忽悠”了。把紅木標準定在少數目前稀有木種之上,排斥依然大量生長的優質木材的做法本身,與其說是對紅木家具的保護,不如說是捧殺。
所謂“紅木”,從一開始,就不是特定的某一種或某幾種材料。而是所有優質硬木的統稱。一般有光澤,文理斜而交錯,呈紅色,褐色或深色,堅硬耐磨,材質重,強度高。
按照這一基本要求來對照,凡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材料就可以稱作是紅木家具材料,所以說紅木家具材料是十分豐富的,當然,既包括了33種紅木,也有其它的一些優質的南美木。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材料的產地來區分紅木與非紅木是不對的,這只是個別商家為維護既得利益而進行的錯誤誘導。
紅木家具其實有三大類:一是純紅木家具,就是整件家具的每一塊材料都是特定的紅木;二是非純紅木家具,在可見部位選用某種紅木,不可見部位選用另一種低檔的紅木或其它木種;三是由實木或其它人造板貼紅木皮而制成的貼皮紅木家具。這三類家具的檔次相差甚遠,選用哪一種材料,決定于產品的定位。
就純紅木家具來說,所選用的木材應為心材,心材是樹木的中心,無生活細胞的那一部分木,心材起初為淺黃紅色,暴露于空氣中時間一久變為紫紅色,時間愈久顯得愈新,越發漂亮。
紅木一般都不是十分粗大,所以產品制做時要因材而異,適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否則就會造成浪費或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紅木也是制作工藝品的優質材料,但不是什么工藝形象都適合用紅木來表現。紅木材料的天然差異大,品質不一,各有特色,每一塊紅木都不同,需要以材料為出發點,誘發設計思路和靈感,進而創造出具有生命力和特色的產品。 三、對紅木材料新的認識
長期以來,人們對紅木材料說法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一方面,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另一方面,透著商業的炒作和利益的影響。
紅木家具之所以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喜愛,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工藝,是那種巧奪天工,匠心獨運,精湛嫻熟的工藝,這是紅木家具流芳百世的精髓所在,材料是他的載體而已,如果只重材料而輕工藝則本末倒置。木頭終歸是木頭,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更何況是木頭呢?
除了那些惡意的炒作者之外,廣大群眾都不會希望紅木這一古老的文化滅絕,從此永遠遠離人們的生活,躺在博物館里供人們瞻仰,而繼承和發展這一工藝就必須積極去開發和尋找新的可替代或接近甚至更加優秀的木種,其原則是可以承載傳統的工藝,外觀上差別不大。 事實上,連所謂的專家都承認,有些優秀南美木做的家具與傳統紅木做的家具比較幾乎很難鑒別,沒有“高超”的技藝和手段是分不清楚的。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去分清呢?又有什么必要去做這種無聊的事呢?目的只有一個,那些手中捏著所謂“正宗紅木”產品的人不期望自己的東西貶值,在即得利益的驅使下抱殘守缺。
人們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在認識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去發現新事物,發現更加優秀的東西。沒有吸收、補充和否定就沒有發展。就紅木家具而言,也是如此。
我們高興地看到,近年來,一些有遠見的行業人士在積極地去尋找和開發優秀的實木材料。比如中國木業就在南美開發了27萬公頃的實木原始林區,其中很多木種和以往人們認識的木種接近,有的甚至在許多參數上超過了目前人們所認知的紅木。比如:鉆石紅檀、南美紫心木、南美花梨木、南美猴子棗木、南美綠心樟木、南美莫拉等。這些新材料的發展,將極大地推動紅木產業的發展,使古老悠久的紅木家具煥發新的活力,走進千家萬戶,掀起紅木家具市場的新的高潮。(摘自張屹著《紅木家具》一書,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二:優秀南美木制作的紅木家具
作者簡介
張屹,新視角企業管理研究中心理事長,著名管理學家、國家級策劃大師、行業權威。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文大學特聘教授。 有著近20年行業經營管理實踐經驗。是中國家具業具有深遠影響的資深顧問師。
張屹老師的著作《家具制造業市場營銷實務大全》,被清華大學家具總裁MBA班選為教材。《家具制造業世紀書庫》叢書榮登經濟管理出版社暢銷書排行榜。 張老師出版家具業專著60余部,在各類著名雜志、報紙上發表文章數百篇,張老師的管理理念在數不清的網站上廣泛傳播。數百萬行業人士在以張屹老師的思想指導實踐。
張屹老師被譽為策劃業最懂家具的人,家具業最懂策劃的人。張屹老師用策劃的靈魂去指導家具營銷,將表演的技巧融入自己的授課。 張屹老師榮獲中國商務策劃十周年成就獎,被評為中國十大商務策劃師,中國家具界最具影響力的八大顧問師之首。作為一名優秀專家,已被中國香港收錄于《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