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細節決定成敗》《中國需要工業精神》等著述聞名的經濟管理學家汪中求,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合作精神不好,導致中國企業在發展中謀利大于精神,其結果就是我們窮得只剩下錢了。
他舉例說,華為和中興作為中國兩家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自從深圳向海外拓展起,就從未停止過“中”“華”大戰。華為的市場分析報告里就曾出現過這樣的表述:“中興是華為的頭號敵人,掐死同行比打敗老外更重要。”中興也不是吃素的,中興董事長侯為貴就曾在競標會上提出中興的競標價格要低上華為至少1倍,不惜任何代價搶到華為的訂單和市場。2003年華為的凈利潤率為14%,2007年下降到4%,而中興在2007年的凈利潤率還不到4%。2011年4月華為和中興在歐洲打得火熱,先是華為在歐洲就專利和商標權問題對中興提起法律訴訟,隨后是中興反告華為曾侵犯其專利權。這樣的例子很多,再比如,中國大型工程機械設備商三一重工在長沙隆重發布了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的消息,不料中聯重科半路殺出,稱他們最早拿到發改委的“路條”。在澳大利亞收購鐵礦石時,武鋼、鞍鋼、寶鋼、中鋼等央企就熱火朝天地彼此抬價,武鋼集團最終成交,但價錢比原本高了1/3。行業合作甚至城市間的合作很少被國人充分認識,這導致了中國企業在經濟追求高發展的同時,常常忽略經濟精神的缺失。
近30年的發展,就連很多外國人都認為,中國人太有錢了。可掙到錢,太多的有錢人就想用錢去買下一切,豪宅、名車和奢侈品。施華洛世奇的老板說得非常形象:“中國人見到發亮的東西就想買。”企圖用錢買到的還包括地位和虛榮、愛情和婚姻、學識和修養、自信和尊嚴。至于企業競爭力、行業前景、民族實力、國家后勁、企業家境界、歷史責任、人類貢獻等,沒人去想也不愿意多想。2012春節期間,中國人在境外消費累計達72億美元,中國人在境外的消費主要是奢侈品,奢侈品又主要是名表、皮具、時裝、化妝品和香水。首創“金磚國家”一詞的吉姆·奧尼爾在2011年年底出版的書中的預言:中國經濟總量或將在2027年超過美國。其實,在經濟總量方面,中國2012年就在多個領域已經超過美國,比如鋼鐵、煤炭、棉花、汽車、煙草、啤酒等。在2010年,中國年鋼鐵產量超過6億噸,美國不過8000萬噸,中國煤炭年產量超過32億噸,美國不足10億噸。在google德文版輸入“中國,超過”兩個單詞,只需0.2秒就可以搜索到中國超過德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的相關信息達208萬條。在為祖國高興的同時,我不得不糾結于中國沒有核心競爭力的GDP、沒有信念的工業化和沒有思想的城市化。我們這個時代除了留下了一堆財富就什么也沒有了,如同一句老舊的俏皮話“窮得只剩下錢了”,城市空洞得只剩下大樓了。中國30年的工業化使中國人逐漸富裕起來,但工業化僅僅解決了生存而沒有同步建立起一種精神。比如缺失的合作精神、契約精神等,還包括對環境和城市化理解的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