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控制性詳細規劃學術委員會、廣州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控制性詳細規劃學術委員會成立暨及學術研討會"于6月9-10日在廣州市藝術博物院召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在6月9日晚控規學委會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上對控規學委會工作寄予厚望。
尹稚副理事長指出控規學委會的未來工作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開展:
(一)開展控規法定化的研究。控規作為法定規劃,是學術研究和社會管理連接的紐帶,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發揮控規的強制性作用、鞏固其法定地位。
(二)開展規建聯動研究,真正在控規層面做到多規合一。多規合一不是在規劃體系上折騰,它是一個跨部門、政府執政決策的協調,目前在這個領域上實質性、可空間落地、管理性的規劃政出多門,但實實在在跟城鄉建設有關的東西都落在控規上。
控規改革既跟總規改革配套,同時又往下延展到建筑管理,延展到日常的綜合性城市管理。所以不僅僅要實現管理的精細化,像總書記講的管好每一寸土地,管好每一塊立體化空間,同時也要在法制的要求下探討關于責任、權利、義務等等這些實實在在跟權益有關的內容,做好控規編制跟規劃管理的密切銜接。
控規是面向實施的,現在的行政許可相對于其他規劃更傾向于公共政策,更事關土地的所有者、開發者、使用者,以及未來在里面生活的老百姓的切身權利和義務。如何在空間上疊加這些權益,如何利用控規有效管控和分配公共資源,如何化解通過空間要素疊加產生的社會矛盾,其實是考驗國家依法治理空間能力的重大挑戰。
(三)控規與城市設計。控規的編制與實施關系到城市的品質與運行,傳統城市設計能否解決這些問題,新型城市設計能否作為一個更有效的法定規劃的輔助手段,如何借助控規的法定地位發揮它強制性的效應和準則,為城市設計相關要求的落地提供條件都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現實的挑戰。
(四)控規對土地開發的研究。對于土地開發,應從多角度綜合考慮,除了空間的布局,資源的分配還應增強控規對開發建設容量的控制研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以控規為一個基準平臺,來研究多元化的開發行為,產生更加多元化的控制模式和控制手段,來應對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
(五)控規實施相關配套政策的研究。控規是法定規劃的重要環節,也是非常廣泛的利益博弈的關鍵環節。但目前控規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所有的問題都希望通過控規去解決,實際上卻解決不了。控規困境的突破,還有賴于國家整體的法制環境,如制度的設計、實施政策的配套。在整體法治建設過程當中,控規學委會要發揮專業化的聲音,讓人大立法委員會關注它,才能把傳統在行政許可法的事務上升到國家,傳統規劃才有實實在在的、更高層面的話語權,有更高層面的地位和作用,最終會通過相關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來促進整個規劃領域的法制化建設。
(六)城市更新下的控規。這兩年我們進入城市全面更新階段,隨著城市拓展速度的放緩,日益嚴謹的土地利用的管控,以及土地財政機制的逐漸淡化,控規不光管空間秩序,還要管利益協調、管社區鄉規民約,是一個社會契約。未來控規可能會往立法的方向發展,不僅僅是技術數據、技術指標的管控,而是結合未來的產權管理、產權治理搭建未來的空間秩序,與未來的社會治理掛鉤。控規應結合城市更新進行機制的調整,提供一個豐富多彩,同時也是利益矛盾交織復雜的背景平臺,最終走出一條真正的導向型規劃和既得利益保護融合的路。
(七)回歸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價值取向。城市規劃是一個理想與現實結合的事業。面對紛繁的現實,規劃師首要思考的是應當秉持什么樣的價值觀。城市為了誰?在西方資本社會的城市理論探索中,新馬克思主義批判空間資本化、探索社會主義空間生產方式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提出空間資本化所帶來的同質化、等級化、破碎化、過度消費等非人性特征會通過空間關系、城市空間的使用以及隱藏在背后的資本的控制與支配、城市公共空間的商品化與殖民化表達出來。
習總書記視察北京副中心以后,把當時規劃師提得最多的一個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提到中央的高度。社會主義的空間生產如何重回人性,恢復日常的多樣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力,重回公共性,追求社會公平性,重回協調性,體現我們國家特有的集體主義原則。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其實是城市規劃供給側改革從人對空間的需求出發,來指導空間建設、空間生產。對于規劃師而言,利用好控規的平臺,塑造多樣性的、公共性、協調性的城市空間,營造共生、共享、共治的人民之城是我們未來中長期面對的任務。
最后,尹稚副理事長認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應對的是制度創新,是所謂新社會主義模式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新的社會主義空間生產模式。如果這條路我們能夠用20、30年時間走出來,那么恐怕代表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故事、中國模式以及可以向后發達國家輸出的中國范式。他殷切期望各位委員在這個領域做更多的工作,貢獻更多的智慧,最終使得我們的中國模式能夠更美好,中國范式能夠更科學,面向世界的中國價值觀的輸出,能夠實現一個共生、共享、共治、更平安的世界、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