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發展歷史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采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后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 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并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并采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后,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并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于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后,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后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涌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蘇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棱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于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余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于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醫學理論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運氣學說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用來推算、預測來年的天象、氣候、疾病發生流行的規律,并提供預防、養生的方法。
精氣學說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鄧氏的現代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系。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系的兩個對立面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
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于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范疇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并列的種概念。(鄧宇等的現代陰陽概念與定義)。
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并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由陰陽二部分組成,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面,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于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五行于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系。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于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功能。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內至腑臟,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臟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指各腑臟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于體表皮膚肌肉,并能滲注于血脈,起著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于骨節、腑臟、腦髓等組織,起著濡養作用。
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于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氣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恒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征象”,即臟腑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于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后天。稟受于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后天之氣”。
氣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郁、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參見:針灸學及腧穴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